笔下文学 > 明末命运之抉择 > 第318章 武昌建制

第318章 武昌建制


  ??这一天,一行人来到武昌城内高观山(今日蛇山)的楚王府,看到满园残埂断壁,众人感慨不已。

  黄应运指着楚王府道:“这楚王府位于高观山南麓,坐北朝南,背依高观山,东西宽2里,南北长4里,占地8平方里,相当于当年的半个武昌城。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次年开始在武昌高观山(今蛇山)南侧建王府,历时9年竣工。

  当年的楚王府内遍筑宫殿、楼阁及水榭庭院,宫殿、宫室、堂库、宗庙等800余间。

  周围垒石为城,高二丈九尺,号称“王城”;开四门,正门称镇楚门,俗称公衙门,位于今湖北医学院一带,至今尚有地名曰“王府口”。

  正殿基高六尺九寸,正门、前后殿、四门城墙饰以青绿,廊房饰以青黛。四城正门,以丹漆,金涂铜钉,豪华壮观,犹如皇宫”

  范文光跪下道:“王爷,皇室如此穷胸奢靡,我大明百姓怎么不苦?

  不但要奉养一个皇帝,而且还要奉养四十余个亲王。这些亲王一个个锦衣玉食,再加上数以万计的王室宗亲,如此这般民众怎么不苦。

  王爷,微臣从成都赶来的时候当地120个县议会,10个府议会汇同地方官员上书王爷,恳求王爷称帝啊。”

  杨昭吃惊的看着这一叠请愿书,看着大家屏住呼吸的样子,赶忙制止道:“范兄,大家的心意孤王明白,但现在我们的敌人是鞑子,断不可因此而横生枝节啊。”

  袁宗第等人乃义军出身,在内心上对大明总有一点不合拍,见杨昭如此,纷纷出列道:“王爷,你招抚义军,率部驱逐鞑子,这江山本来就是你打下来的,王爷应该称帝自为啊。

  王爷,正如闯王所言,咨尔明朝,气数已尽。自古没有不灭亡的王朝,自崇祯以后大明就亡了一次,然后在弘光帝、隆武帝、绍武帝连续三次歼灭,明朝早已经名存实亡啊。”

  旁边的吴兆元、殷承柞、龚完敬、严似祖、黄应运等人也纷纷跪下请求道:“王爷,如今鞑子入侵中原,民众早已经困苦不堪,杜永和、朱由榔早已经疲惫不堪,难以担当驱逐鞑虏之重任。

  望王爷不辞艰辛,称帝自为,以带领我数兆汉族同胞一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救济斯民,共创盛世啊。”

  杨昭呵呵一笑,看了看众人道:“各位,大家这,这是为什么呢?我等占领武昌,但主要还是兄弟们的功劳啊。

  各位,如今鞑子还占领两京之地,你们让孤王称帝,若是这样,孤王干脆退隐山林算了。”

  吴兆元摇头道:“王爷,如今皇帝暗弱,只知道一味逃跑。我平辽王府辖地超过6省之地(包含云贵川鄂,陕西、甘肃一部),强敌环视在侧,我等希望王爷能够称帝,以带领大家驱逐鞑虏,恢复二京而已。”

  杨昭赫赫一笑道:“吴长史所言有理,为了治理方便,那就建立百官属司吧(朱元璋称王后也曾经如此)。如果按照明朝规制,王府长史不过五品官员,本王让吴先生、范先生担任这个王府长史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啊。”

  当即带领众人来到楚王府承运殿,大家见过礼之后宣布百官属司人选。

  设立中书省,以吴兆元为左国相,从一品,统筹国中大小事务。范文光为右国相,正二品,襄助左国相工作,负责户司、工司、商司事务(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财经内阁)。

  设立大都督府,以董克治、蒋世铉为左右大都督,正二品,殷承柞、刘体纯、赵荣贵、李定国、贺珍、王祥、秦翼明为都督佥事,以协助军务,从二品。

  设立监察院(原为都察院),钱邦芑、王夫之为左右监御使,从三品,掌管王府监察事务。

  王府内部设立枢密院,殷承柞为枢密使,从二品,袁宗第为枢密副使,正三品,负责军中机要、参谋、作战事宜。

  黄应运为王府主薄,顾炎武为左右长史,正三品,负责机要、公文往来。

  任命严锡命为四川巡抚

  江鼎镇继任云南巡抚

  詹天然为贵州巡抚

  刘体纯为湖北提督

  袁定为湖北布政使兼任武昌知府,正三品。

  任命为龚完敬吏司侍郎,严似祖为礼司侍郎,宋士慧为工司侍郎,母俊为民司侍郎,赵荣贵为兵司侍郎……..

  随后,确定官职,根据所辖地域,人口,财富,巡抚一般在从二品到正三品,知府一般在正四品到从五品,知县一般在正六品到正七品。

  军中总兵为二品,副将为三品,参将为四品,游击为五品,千总为六品,把总七品,大队长八品,中队长九品。

  总兵除了设立佥事辅佐官员外,还需建立军政科、参谋科、训练科、后勤科,其科长为六品,各科除了有1~2名副科长为7品官员之外,其他多为八品参谋。

  副将、参将、游击除了建立镇抚这一辅佐官员外,也建立军政科、参谋科、训练科、后勤科,各科官员品级比起总兵降一级。

  ………。

  正如过去所说那样,在明朝各个亲王府就是一个缩小版紫禁城,整个楚王府(现在应叫平辽王府)面积相当于半个武昌城,杨昭将王府长官司、枢密院分别放入承运殿左右两侧的十多个偏院落里面办公。

  杨昭将湖北治所改到汉阳府,过去巡抚衙门改名为左相府,布政使衙门改名为右相府,都指挥使衙门改为都督府,巡按衙门改名为御史衙门而已。

  杨昭令礼司、吏司与各衙门一道制定各衙门组织条例,确定各衙门主要职责,大致人员编制。

  经过半年多运作,各衙门职司基本上已经明确,杨昭希望通过表格、文书固定下来而已。

  当然,杨昭不会像过去那样将各衙门结构,官吏数量搞得一成不变。在承运殿举行的政事会议上,听到这项重大政策宣告,礼司侍郎严似祖一听,摇头道:“王爷,自古以来只有文举人、武举人之说,王爷怎么今天搞出一个工举人,这,这实在是匪夷所思啊?

  考虑到过去朝会制度华而不实,每次会议将有关无关的大小官员全部招来,如此下去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杨昭借助前世各种会议管理方法,形成新的院部司会议制度,除了处理日常事务之外,还包括:“

  各司每天早上8点点卯,由侍郎召集本司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员,安排当日工作。

  王府逢单日上午召集左右长史、御史与相关部司的侍郎、郎中讨论有关政务。

  王府逢双日上午召集左右国相、都督府左右都督,枢密院正副使,御史府、长官司、兵司讨论有关军情事务。

  左右国相每天下午召集各司侍郎与相关的郎中、员外郎讨论有关政务,落实王府有关会议决议。

  王府每旬第1天举行大朝会,宣布各种决议、事项。

  ;


  (https://www.bxwxbar.com/book/9862/4475054.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