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明末命运之抉择 > 第91章 民众的权利

第91章 民众的权利


  ??杨昭哈哈一笑道:史先生,这与太岳先生的考成法还是稍稍不同,太岳先生考成法是上司考核下属,现在则是民众考核下属,大家不是都想当一个好官清官吗?

  到底是不是好官清官,不是上司说了算,而是民众说了算啊。议员是民众选举的代表,他们代表民众监督官员而已。

  各位,太祖不是一直想官绅共治吗?官员施政,民众代表对官员施政进行监督,如此何尝不可?何况刚才大家都抱怨俸禄太低了,如果大家愿意接受民众监督,我可以提高各级官员的俸禄,这怎么说对官员太苛刻了呢?

  良久一个人问道:大人,你说推选议员,到底哪些人推选呢?还有,到底选哪些人呢?

  杨昭哈哈一笑,说道:哦,这个好办,为了鼓励大家大家缴纳税赋,可以按照如下原则啊。选举人必须是一、男子;二、年满20岁;三、在当地住满半年以上;四、当年正常缴纳丁赋田赋商赋的;

  过去朝廷都要求每个男丁缴纳丁赋,大家只向朝廷索取,而没有想到每个男丁的权利,只有缴纳丁赋的才能有权推选地方里长,推选地方乡绅。

  被选举人需满足:一、男子;二、年满20岁;三、读了四年以上私塾;四、或曾在军中担任小旗,地方担任里长以上职务的;五、或在社会各行各业曾经担任过会长相当职务的。六、在最近三年没有偷税漏税与其他不法行为的。

  只要选举上了的,每年提供15两纹银作为车马费,议长30两纹银作为车马费。

  一个官绅站起来说道:大人,我们官绅与秀才竞争这没有什么,但若与那些行会担任会长相当职务的竞争,这不是斯文扫地吗?

  杨昭笑了笑,说道:王先生,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你们又不是竞争什么官职,只要他们能够得到民众支持就可以?王大人,你想想,你难道竞争不过那几个商会会长吗?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是老百姓不支持,若是老百姓在背后骂你,什么都不是,知道吗?

  众人默然,良久武明道问道:大人,话虽如此,你说要向议会报告当年收入计划,开支计划,这如何报告呢?

  杨昭笑了笑,看着旁边的范文光道:各位,范同知不愧是理财方面的行家里手,前两天我与范同知忙了两天两夜,府衙明年收入计划,开支计划都编列出来了,如果敢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在两个月后范同知会专门开几个培训班,告诉你们县丞、主薄、户房书办如何编列收入预估,编列支出计划,大家说好不好?

  范文光一听连连解释道:各位,大人太谦虚了。很多东西都是大人想出来的,有的还是大人教我的,大人真的是学究天人,到时候我会教大家如何编列,免得大家被下面的书吏所蒙蔽。

  众人一听,纷纷点头,佩服不已。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心急不已,纷纷询问其自己俸禄。

  杨昭当即将自己方案抛出来。

  施行养廉包干制度,正四品知府、从五品知州、正七品知县给予4倍俸禄的养廉金,而同知、通判、县丞、主薄、典吏这些属官则给予2倍俸禄的养廉金。

  施行考成法,州县不是给予4倍的补贴,同知、县丞、主薄、典吏等官员不是给予2倍的补贴吗?

  将府州县主官拿出1倍俸禄作为考成金额,同知、县丞、主薄等官员拿出5成俸禄作为考成金额,根据每年年初拟定的需完成事项,考成为a等的,发放考成金额1.5倍,b等全额发放考成金额,c等发放8成考成金额。

  考成为a等的优先提拔,若连续三年考成为c等的,一律免职处理。

  对考成法大家都没有意见,毕竟张居正施行考成制度让吏治为之一振,有的更是说达到大治。

  而这次考成法虽然与俸禄挂钩,但这本身就来源于养廉银,是额外给的,而不是拿出过去那微薄的俸禄。

  虽然施行考成法,但那帮乡绅连连摇头,直言主官给4被的养廉银,其他官员给2倍俸禄太高了,如此下来官员俸禄不过为总收入的2成,3成,如此养廉金是不是给得太高了呢?

  看到大家质疑,杨昭当即在黑板上为大家算了一笔账,拿一个正七品知县来说,年俸为54两纹银,给4倍的养廉银,如此养廉银就达到216两纹银,一年总共开支为270两纹银。

  过去衙门配备1个马夫(包括马匹俸禄为40两纹银),4个柴火皂奴(1个俸禄12两纹银),再加上20两纹银的官服费,如此朝廷为每人每年支付了108两纹银的生活补助,现在只是加上1个师爷(年俸40两纹银)的年俸,实际增加的不过68两纹银的交际费用而已。往年下来知县火耗那个不是上百两纹银,这次增加68两纹银,不算高。

  而一个正八品县丞年俸42两,2倍养廉银就是84两纹银,一年总俸禄126两纹银。

  过去衙门为他雇佣1个马夫,2个柴火皂奴,如此每年要花费64两纹银,这次增加的不过20两纹银而已。

  主薄、典吏由于年俸较低,也按照84两纹银发放。

  而有的乡绅则用另外一种算法,一个正七品官员如果节省的话,只雇佣1个师爷1个长随1个丫鬟1个柴火皂奴,如此薪酬不过84两纹银,加上杂七杂八的每年开支100两纹银,如此每年可以足足节约116两纹银。

  但这可让很多官员不满,有的声言只增加68两纹银而已,若能节约116两纹银,这不过是自己节省下来的。

  当即确定按照这种原则确定主要官员的养廉金,众人非常高兴。

  趁着众人高兴,杨昭声言商户、匠户缴纳税赋,贡献不能磨灭的,为了鼓励大家多缴税,甲等商户匠户就不需要再穿什么麻布衣服,如果其他人愿意,也可以学习经商、学习工匠技艺。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可是大明祖制,刚才很多找不到理由反驳,毕竟现在最缺的就是钱,各个军阀捞钱的手段多了,官府直接征收商业税虽然有与民(乡绅)争利之嫌,但毕竟没有家中民众负担,更能够捞来大量真金白银。

  要商人穿绫罗绸缎,农户经商,农户从事工匠,这万万不可?这可是大明祖制,想到这里,史谨宸满脸铁青,连连摇头表示反对。

  史谨宸既然发了话,赵司炫等人也表示反对,看他们一唱一和的,杨昭内心暗喜,但表面严肃的说道:史大人,你看看坐在后面的王百万,他可是我们顺庆府最大的商人,有几十台织布机,每年生产上千匹绫罗绸缎,家财过万,不要说买到外地,单单在本地销售,一年收入也不下3,5千两纹银。

  大人,你让王百万这样的人穿麻布不现实啊?你看看,王百万在家里绫罗绸缎比我们这里的那个都多,何必逼得人家在外面穿得如此寒酸,穿这身麻衣?

  王百万如此,你说说,在座的那个商人不是这样?

  史谨宸连连摇头道:大人,这是祖制,不可更改。大人,我太祖皇帝让商人穿上这身麻布,就是要他们商人不要忘记本份,这个万万不能改变。

  杨昭站起来,来回渡了几步,突然停下,看着史谨宸道:哦,看来本府还是考虑不周啊,商人怎么能够穿绫罗绸缎呢?这种行为一定要严惩,严惩不贷。

  史大人,本府交给你们一个任务,你帮我彻查,凡是商人穿着绫罗绸缎出现在公共场合的,一律惩罚纹银1两,凡是发现农户私自转为匠籍的,处罚100文铜钱。

  史大人,这是本府正式给你们下达的一个指令,希望你们执行?

  史谨宸面色铁青,要查那也委派有司去查核吧,自己一个同知竟然安排查这个,这是不是太大材小做了?

  通判李时开担任仪陇知县的时候与史谨宸不合,现在看杨昭如此说,也有意恶心恶心史谨宸道:史大人,这穿衣可是一桩大事,你老出面,要狠抓不放哦。

  还有,王百万,你如果被史大人抓住乱穿衣服被罚款,可不能耍赖,要按时交罚金哦。

  王百万当然风闻这些官僚之间明争暗斗,现在听李时开如此说,连连点头道:当然,李大人,若是本人乱穿衣服被史大人罚钱的话,一定双手奉上罚金,双手奉上,绝对不会耍赖的。

  众人一听,更是大笑不已,大家纷纷退下。


  (https://www.bxwxbar.com/book/9862/4474826.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