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明末命运之抉择 > 第50章 无耻的赋税制度

第50章 无耻的赋税制度


  ??明清施行里甲制,也就是110户与哪些孤寡户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称为甲首。各里中无力承担差役的鳏寡孤独人户,则带管于110户之外,称为畸零户。

  10名里长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寡预先编排,每年由1名里长率领10名甲首应当差役,并负责“管摄一里之事”

  在后来,又设立了都这种组织,一都有600户,将550户编为5里,剩下的50户则分派于本都,附各里长名下带管当差,不许划拨别都人户补凑

  但到明朝末年,由于财富、社会地位的变化,各地地方实权落到非职役性地方精英手中。

  除此之外,只要稍稍细究,这种基于职役性的里甲制度完全没有考虑变化,也不可能适应历史发展需要,既然如此,杨昭确定建立保里制度。

  这天,杨昭召集袁定、武明道等人将自己想法说出,叹息道:当时洪武爷建立保甲制度,以让农户更好的服劳役、完成赋税,但大家看看,两百年后,赋税没有丝毫增长,徭役几乎成为民众心头的负担。

  除此之外,各地的里甲长完全成为各地乡绅的附庸,你们说说,这怎么办呢?

  袁定叹息道:轩轾,自古以来都施行乡民自治,这几千年下来都是这样。你虽然不满,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杨昭看了看两人道: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需要发挥乡绅,发挥里甲长的作用啊。里甲长缘何受各地乡绅的压制,主要是这些乡绅手中有钱,很多人还读了书啊。

  若论知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在各里都还有几个读过几年私塾的,但他们没有钱。各位,你们想想,若是我们在现在的保甲制度基础上每里确定1个专职的里长,每年补助他2两纹银6担粮食,相当于5两纹银吧。

  然后,再根据赶集的特点,每个集市确定1个专职的乡长(元朝每600户设1都长,在明朝朱元璋也曾经仿照元制设立),作为县衙门的派驻点,每个乡长每年补助10两纹银16担粮食,相当于18两纹银。(明朝柴火皂奴年薪12两纹银,街头小贩1年最多可以赚20余两纹银)

  150个里长,需要多开支300两纹银900担粮食,15个乡需要多开支150两纹银240担粮食。再抛开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如此每年最多开支700两纹银,1400担粮食(俸禄为570两纹银,1170担粮食),折算成1400两纹银而已。

  这些乡里长除了帮助征收税赋之外,在平时每个里训练10个壮丁,如此就有百来个人,寻常流寇若想作乱,难上加难啊。

  这样的话,若流寇与地方奸猾之徒勾结的话,我们也可以非常快的知道,免得像上次那样被流寇打到城门边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才做出反应啊。

  袁定想了想,叹息道:轩轾,这种想法好是好,但你想想,这要多少钱,多少粮食啊?前几天你不是在哭喊,没有粮食,没有钱养兵啊,要设定专职里长,设定专职乡长、还有衙役什么的,这需要多少钱啊?

  轩轾,要知道这几年连年干旱,很多地方搞得民不聊生啊。

  杨昭摇摇头,笑道:袁公,设立专职乡长,专职里长,就是为了减轻民众疾苦啊。如今里甲长名存实亡,我设立专职里长,就是确保各个里长负担起正赋征收工作。

  袁公,你也知道,若不能沥青各地真正的人口,耕地面积,我只有征收三饷,这样的话,普通民众更加苦不堪言。若是沥青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到时候我立马取消三饷,每100亩税田只是征收12石粮食。

  再说了,那些专职里长,专职乡长,最好从那些有一定功名的秀才、读书人中挑选产生。袁公,这些被选中的秀才,读书人都需要正派,年轻,敢于任事的。

  袁定颇为心动,作为县里的学政,常常为下面那帮生员命运堪忧,因此,听说军中大规模招纳司务长、招纳知事,袁定多番鼓励那些贫寒的学子以杨昭为榜样,投笔从戎,以闯一番事业。

  现在听杨昭提出这个保里甲制,内心蠢蠢欲动,但又不敢相信杨昭,眼中充满疑惑,问道:轩轾,此言当真?

  杨昭郑重的点了点头,说道:袁公,若违背誓言,我将死于乱刀之下,这总可以了吧。

  杨昭行五出身,再加上古人多相信誓言,听杨昭如此说,袁定大惊,三人坐在一起,当即商定由武明道挑选人员,对挑中的乡长、衙役进行重点培训。

  周正是一个落魄书生,参加乡里组织的几次童子试后都没有考过,现在年过二十,看来科举与自己这辈子无缘。

  为了养家糊口,周正在隔村吴家沟谋了一个私塾活计,以教习吴家那帮族中子弟。

  一谈起吴家,大家都知道那可是远近闻名的富家大户,听老人说吴家祖上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后来随军入川,组后定居在蓬州,经过两百多年经营,吴家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家大户,光是吴家祖上留下的公田就有500多亩。

  本来以为就会这样平平安安的渡过这一生,谁料到在一个月前,突然风闻土暴子占领蓬州城,随后分兵劫掠打粮。

  吴家沟是远近闻名的富家大户,土暴子一来,就冲向吴老爷家,索要黄金白银粮食。

  吴家一门十几口站在院子中间,被土包子们围住,吴老爷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突然看到这伙强人闯进来,虽然胆颤心惊的,但黄金白银那可是自己心肝宝贝,除了愿意捐出500担粮食,100两纹银外,其他什么的都不愿意给。

  土暴子认为吴老爷给得太少了,以吴家的声势,怎么才给这样一点粮食呢?一个凶神恶煞的冲过去,左右开弓,将吴老爷打倒在地,然后一脚踩在吴老爷的胸上,口中骂道:老不死的,给脸不要脸,老子给你说了,除了1千担粮食,老子还要1千两纹银,记住了,少一个子都不行,你以为你打发叫花子呢?

  告诉你们,我们是义军,替天行道的义军。要不,你想不想给我们行行大义?

  吴老爷打得满身是血,但一个劲声言家里面只有这点粮食,没有那么多钱。

  而看到吴老爷被打,家里老少哭成一团,吴家大女儿年方十八,看见土暴子如此折磨自己父母,想扑过去与流寇拼命,几个样子猥琐的流寇看到这个样子,几个人围过去,然后光天化日之下,在众人一片骂声将吴家闺女强奸了。

  吴大小姐眉清目秀,高高大大的,远近闻名的美人儿,周正就曾经暗恋不已,梦里的才子佳人的佳人就是吴大小姐。但因为身份悬殊,自己只敢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再加上为了顾惜教书先生这碗饭,只有暗自压抑自己。

  想不到吴大小姐就这样在自己眼前被几个土暴子强奸了,周正甚为愤怒,但面对土暴子明晃晃的大刀,最后只有不了了之。

  吴老爷声嘶力竭,想到自己被打,女儿被强奸,如此自己祖宗积攒下来的这样一点名声毁之一旦,虽然在流寇强逼之下,但还是声嘶力竭,就是不愿意给钱。

  流寇没有办法,只有一一拷问吴家一家老少,吴家那年仅十四岁小儿子实在受不了,到最后流寇找到吴家埋钱的地窖,前前后后拉出两大车的银子。

  流寇走了,吴家逃荒了,周正也失业了,回到老家,想到吴家就这样败了,吴家大小姐就这样被强奸了,长叹短嘘的。

  前两天听说什么英雄帖,各村里长,各大家族的族长都高叫着要求杀土暴子,说什么武少庄主发出什么英雄令,要求大家杀土暴子。

  这可新鲜了,要不,周正也不会隔三岔五的往集市上跑,听听隔村那个王老三说杀土暴子的事情。

  王老三说得头头是道,那个乡那个寨来了多少土暴子,大家本来胆子不足,一吆喝,土暴子来了,义军也来了,他们像天兵天将似的围着土暴子打,一个时辰不到,30多个土暴子被杀得精光。

  在十天前,王老三说土暴子被杀得太多了,其头脑有点坐不住了,率领十万大军围攻运山古城,十万大军,这是什么概念?那可以将嘉陵江水填平啊,从山脚下一字排到运山古城的啊,看来,这群好汉完蛋了,每每听到这里,众人叹息不已。


  (https://www.bxwxbar.com/book/9862/4474785.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