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新汉1627 > 第一百零五章 箭枝与铠甲

第一百零五章 箭枝与铠甲


  胡宗北表露了想走的意思,刘二可不能放人走,他心思转得极快,问道:“宗北,高员外家里如何,恁在家操练了多少人马?”

  这些闲篇本当昨夜众人饮酒时来扯,刘二昨晚心急,与胡宗北请教了战场群殴的问题,这些具体事务他没顾得上问。

  两家义军之间暂时没啥利益冲突,信息也没啥可隐瞒的,胡宗北想了想,回答:“咱离家的时候,家里能干仗的爷们差不多有三千多口吧。安塞也旱得很呐,大伙儿搁家都呆不住。”

  “那你们马军是咋操练的?大伙儿射箭都可准吗?”刘二的心思还是没从军务上挪开。

  胡宗北笑了,“刘二,你不会当人人都是神射手,人人都能百步穿杨吧?咱家的马军大都是跑买卖多年的老手,都能马上舞槊对敌,不过真遇见敌手,咱还是下马列阵应战。射箭准的人有,不过多数人射箭都只求力度远近,弓箭的准头倒是没有多高。”

  听胡宗北说到这儿,刘二起身去里间抱了一把弓出身,顺手还拎了几枝箭,回身将零碎丢在桌上,道:“宗北,这几枝箭都咋说,啥是破甲箭,啥是轻箭,啥是重箭?”

  张殿英闲了半晌,瞅刘二问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他挪了挪凳子,摸了三枝箭出来,“刘二,咱给你说。你瞧,这就是你说的轻箭,箭头扁平锥形,箭头很轻,造价也不贵。咱们干仗的时候,离老远就射这箭,不要瞄太准,只要朝人堆上头半空里抛。”

  张殿英说着比划了射箭的姿势,“要说咱们乡里人起了兵,大伙儿都没有甲,可真怕这一大波箭雨,不过日后咱的甲胄多了,轻箭的伤害就不够看了。”

  张殿英又拣了另一枝箭给刘二分说,“这就是你说的重箭,三棱大箭头,还带了倒刺,箭头特别重。临阵不过三箭,这重箭一般就是最后射,咱的军阵离敌阵近了,咱面贴面地射这么一波箭,一般的甲根本挡不住,谁给这箭中了,即便当场不倒地他也不能再动刀枪了。”

  张殿英最后拿了枝箭头特别细的箭枝,“瞧,这就是破甲箭,箭头特别尖,一般的索子甲卡不住它,一般的皮甲布甲也挡不住它。这家伙给人来一下就得出血,不过箭头太小,一般要不了人命。”

  张殿英最后将箭枝都丢到了桌子上,似乎还讲解得不过瘾,道:“刘二,你那重箭其实是三棱破甲锥,说它是重箭也不错,它破甲狠、伤人狠,不过它太贵了。还有一种重箭比它便宜,伤人狠,不过破甲不行。”

  刘二眨巴眨巴眼睛,“那这几种箭,咱干仗的时候咋办,你说就射三枝箭,那不倒错了吗?”

  张殿英满不在乎,“步兵干仗哪有恁多讲究,咱小兵不管射箭,拿刀使枪列了队上去砍人就是了。”

  胡宗北得出面了,他给刘二解释:“咱边军自打火器不大使了,大都使弓箭。精锐些的亲兵步战便是带俩箭囊,远了抛轻箭,抵近了直射重箭,然后抄家伙砍人。遇见一般的敌军,咱没跑跟前他们就散伙了。边军还有夷人打小仗都是这么干的,打大仗步军阵一般不射箭,另有弓箭手阵帮忙压阵。”

  半晌没言语的孙宗昌插话了,“刘二,恁搁家弄了也不赖啊,这弓箭恁都操练上啦?”

  刘二摇了摇头,“没,咱家里弓不过二百多张,箭倒是挺多,大都是那种轻箭,大富他们打猎时使的多,如今咱家还没操练弓箭手。”

  工业化以前造反也不是好来的,农民的装备与政府军的装备差距也差不多就是小手枪跟装甲车之间的差距。单说干仗的普通装备,刀枪、弓箭、铠甲,农民有的只是农具改成的武器,弓箭铠甲全无。农民军上战场就是玩命,要么说举大义亦死呢。

  刘二他们还是抢了一个本不该在乡间存在的大财主得了大笔横财,就这他们也只是初步搞了刀枪出来,弓箭铠甲什么的还得等日后交足了鲜血学费才能寻了机会大量置备。

  “高员外家有多少马军,多少弓箭?”刘二情知问了要受打击,他还得问,不明白差距如何进步?

  “马兵六百都有弓箭,还有五百来能射箭的步兵,其余两千来人暂时是步军。对了,铁甲咱家有二、三十套,棉甲、皮甲二百来套都不够马军用,其余人穿不上铠甲。”胡宗北掰着指头,将高迎祥的军备底细给刘二说了个清清楚楚。

  “那普通的边军有铁甲穿吗?就那种最普通的官兵。”刘二问道。

  胡宗北拍了拍额头想了想,“刘二,你这么问给咱整糊涂了。这么说吧,如今延绥镇游击辖制三千营兵。但是军饷京里去一大块,镇里去一大块,游记再吃一大块,剩下的军饷根本不够养兵三千。那么游击一般养家丁一百,募兵八九百,如此千把人应付战事。一旦上边有人来验看兵马走过场,游击要临时出钱雇人当兵,以凑足三千之数。这临时应募的军兵自然是无有铠甲,甚至刀枪也都不大堪用,那些吃军饷的募兵一般也无应身的铠甲,只有亲兵家丁有布甲棉甲,慷慨的将官还会赐下铁甲与亲兵防身。至于那些军将,他们自然是大都有铁甲防身。不过也得是身家不错的军将,如咱鱼河堡里的百户,他们便是临战只得穿布衣。”

  胡宗北说着叹了口气,“哎,世事变化无常啊。老将主在的时候,杜总兵很待见老将主,咱家里还算富裕,我这亲兵也捞了件棉甲穿,得亏这甲衣护了我在辽东中箭不死。如今不到十年的光景,听花万庆说,咱堡里人又跑了老多,胡从龙老实人到总兵家里打不来秋风,堡里真是穷得不像样子。”

  刘二听胡宗北介绍完情况,他肚子里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他知道明廷穷得用不起火器,但是刀枪盔甲总归是成本低廉得多。好家伙,要是延绥镇五六万人个个都着铁甲,义兵还跟他们干个甚仗啊,情知送死的买卖,大家还是自个儿把自个儿埋在老家的好。如今普通营兵大都不着甲,大伙儿你砍我我戳你,谁都离不了死,那大家还有公平较量的机会。个别家丁精兵什么得不足为虑,一是军将指望亲兵立身轻易不能让亲兵打恶仗,二是亲兵便是精锐也架不住义军人多,铁罐头还能给砸瘪了更何况是人。

  刘二的问题就是多,他弄明白延绥镇军兵的装备以后,又开始发问,“宗北,铁甲多少钱能买来,咱造得话得多少钱?”

  胡宗北直摇头,“私藏甲胄是杀头的谋反罪,市面上少有见卖铠甲的。咱家的铠甲是从边军老关系手里买来的,算咱五十两一套。据他们说,精甲一套仅铁料本钱就要十六两,就那种明光铠,专给将官穿的。”

  胡宗北给刘二一通比划,刘二不用他说也明白明光铠的模样,这是他所知不多的盔甲知识,全托电视剧普及的福。

  胡宗北没说老关系是谁,那肯定是不方便说,刘二也就没追着刨根问底。

  铁甲成本十六两,打死他刘二现在也不会考虑装备这种奢侈品,铁枪头不过几钱银子的成本,有那钱多砸些枪头多好。刘二如今不趁钱也不趁矿,趁的人手更不多,考虑盔甲委实太早了些。

  “那棉甲咋做,咱听说还有布甲?”刘二还不死心,他将他的心理预期又调低不少。

  胡宗北喝口水润了润嗓子,他说了半天,嗓子口直冒烟,“棉甲就是将弹好的棉花浸水,然后捶打层叠棉絮,等凉干以后裁减棉布片做成盔甲。布甲是用麻布做的,跟棉甲差不离。刘二,棉甲你甲里其实可以做来用的,咱家也买了棉花做了些。大概七斤棉花就能做一副棉甲,据说天启元年茅元仪写了本兵书《武备志》,那书上就讲了如何做棉甲,皮甲什么的。”

  “真有此书?宗北,高员外家里可有?”刘二还真没听说过这本囊括上古至明代大部分军事知识的百科神书,因为此书被夷人和谐了。

  胡宗北摇了摇头,“没,高员外家里没有此书。我也就是听吴秀才顺嘴说了几句,他也是听旁人说的。不过我想这书应该不难寻,茅元仪据说得罪了魏忠贤去职,如今老魏死了大半年,茅元仪的书本该好找了。”

  刘二点了点头,他在心里将这事记下了,老实讲造盔甲的兵书肯定是好兵书,就好比戚老虎的两本好兵书就是当真在教人如何练兵作战。

  旁边张殿英提醒刘二,“刘二,万庆说你家有个老军胡德兴,胡老哥据说手艺不错,你要是寻了棉花麻布来,他指定能帮你造了棉甲布甲出来。”

  刘二连连点头,“咱正有此意,咱家的棉布有,麻布也有,棉甲、布甲是必须得造些出来呀,不然咱连决死的军兵都护不周全,何谈作战。”

  ;


  (https://www.bxwxbar.com/book/39960/2222748.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