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棉田垄上的少年 > 第九十一章 圆满与缺憾

第九十一章 圆满与缺憾


  其实,陈明允根本无暇顾及别人的风言风语,他现在特别担心沈欢因为王奶奶的事又犯了责任心泛滥的毛病,这个丫头有时候犯起傻来还真是让人没有办法。

  他一个人住在村办公所里离王家较远,没有人给他送信,他是今天早上才得了信儿的,于是急急地赶去找王永富了,却一直没有机会和她说上话。他好容易等到授粉开始,工人们隐没在一片片叶海中,他才来到沈欢面前。

  看到沈欢一脸平静,眼睛通透剔亮,像是有东西沉淀了进去,陈明允虽然觉得意外却不吃惊。

  沈欢冲他微微一笑:“放心吧,我很好。”

  陈明允放下心来,“你这样就对了!当然,对逝者的哀思和责任心泛滥是两码事。唉,没想到王奶奶走的这样快!昨天晚上我也没有赶去送送她!”言语之间神色黯然。

  “没有关系,形式并不重要!你看这满院的繁礼缛节都抵不过在老人家生前对她再多那么一点点的关心。”沈欢不禁想起了王奶奶生前受到的不平待遇,感慨不已。

  “你应该也听过这个故事吧?魏晋的阮康母亲去世了,对穿孝前来祭拜的人施于白眼,对带酒和琴来的向秀却青眼有加,名节礼教都不放在他的心中,他真正在意的只是母亲的感受。”

  “你说的虽有道理,可世人分明喜欢摆弄这些形式,博得世俗的贤名。”

  “是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的是想尽孝没有机会,有的人却是忽略了尽孝的真意!而且,王奶奶不是个普通的老人,心中肯定藏了不少心酸往事,上次徐爷爷去给她看病时你也看出来了吧!”陈明允这几天去徐大夫那边,往往见他神色异常,陷入沉思,更觉其中大有隐情。

  沈欢便将王奶奶和她讲述的陈年往事复述了一遍,陈明允听到入神处,都忘记了走路,直到她闭口不言良久才反应过来,沈欢已经手不停歇地给棉花授着粉和他拉开了一段距离。

  陈明允三两步赶上前去,感慨地说:“不见也难见也难,真是难为死人了!估计徐爷爷也是这样吧!”

  沈欢其实初次听到心潮起伏比他还大,这时却显得沉稳冷静,说:“其实都是命运的捉弄,人只能无可奈何。”

  “不,我觉得事在人为,他们俩明明是因为误会才致使终身之憾。”

  “也幸亏这个误会,才让这份感情跨越半个世纪,愈显弥足珍贵。他们俩要是没有误会也不一定在一起,就算在一起了也不一定会感觉出这种珍贵来。”

  “再珍贵那也是缺憾的美!沈欢,你不能为了追求以畸为美的境界就否定圆满的可贵。”

  “反正我觉得与其看着情意在生活琐碎中慢慢磨平消亡,不如让它通过一个合适的契机保存下来,才能愈酿愈纯。”

  “情意不会在圆满的生活中轻易逝去,只不过转变成了更加珍贵的东西。而留有缺憾并不代表一定会美,也许是彼此错过抱恨终身呢!”

  “你说得也有道理,我总是说不过你的……”沈欢被他说得无法辩解,又打起了太极。

  “你……唉!”陈明允长叹一声,无奈离开。

  授粉结束回到王家,吊唁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王奶奶的遗体已经于上午时分拉到火葬场火化了,住进了为她永久准备的家,一个黑色的骨灰盒,准备下午就出殡。

  如果是在农闲时节,按照规矩,是要停灵三天的,这边流传着一句骂人的俚语:你爹才是当天死了当天埋!

  意思是说这样的丧葬方式太寒碜人,子孙是没用的龟孙之类的。但事从权宜,在这样炎热的天气又恰逢农忙,第二天下葬也是可以接受的。

  沈欢以前不是没有见过这种东西,却从未仔细地观察过,骨灰盒就摆在灵堂上的条桌上,她站在不远处注目着,本来心中应该觉得肃穆庄严的物事,看起来却仿佛是最平常不过的一个东西,静静地躺着,无知无识,无感无觉,想来人人争抢奔波一世也不过最后躺在这么个小小的匣子里,功名利禄、万贯家财、爱恨情仇一概带不走。

  院子里已经摆满了请来的工匠们糊好的花花幡,一片红红绿绿黄黄的颜色迎风招展着,只有一杆纯白色糊就的纸幡,是要由逝者的长子手执的。

  在花圈还没有普及的乡村,出殡用的纸幡是此地传统的花花幡,由红纸、黄纸和绿纸剪裁成不同的形状,在捆扎成形的树枝上粘贴而成,有两三米高,整个幡身枝条糊满纸花,不能露出一点枝干的原色。那杆白幡则是通体由白纸糊就,像征了孝子的纯孝。

  粘贴用的工具不是胶水,而是玉米面或小麦粉打的糊糊,天然有机无污染。沈欢小的时候,就特别迷恋这些手工作品,一旦周围村里有白事,她总要跑到工匠那里去看人家忙活,有时候也忍不住帮忙粘粘简单的花边啥的。

  这么多年没见,看到了居然有种亲切的感觉,虽然上午还对着陈明允一番“蔑视礼节”的大道理,但传统毕竟有着传承的魅力,一旦沾染在记忆里就再也抹不去。

  她盯了骨灰盒出了一会儿神,便转到院墙根前看花花幡,其中有一柄糊成华盖状的小型伞幡,是由逝者的孙女手执的,以前自己奶奶去世的时候,沈欢也执过一柄,看着上面陌生而熟悉的纹饰,一种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

  村里人也都在农忙,除了几个本家的子侄媳妇们一直留守帮忙,其他人在陆续收工后也赶了过来。

  只听大门口一声唱:“客到!”

  崔正阳领着媳妇女儿来了。门口唱报的人也不是来人就唱报,而是专拣重要人物来时唱报。

  崔正阳一家人的出现立即引起了一阵议论纷纷,按理说崔正阳的女儿来不来都是无关紧要的,在这个当口他特地带女儿前来祭拜,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涵义呢?


  (https://www.bxwxbar.com/book/36384/3437542.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