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明末命运之抉择 > 第333章 四项原则

第333章 四项原则


  ??杨昭摇摇头,说道:“各位,本王第一个国策就是一切以保障普通大众的利益为前提,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皇帝是天子,那么这个天时什么呢,可能有的说是上天,有的说其他什么?如果说是上天,但上天有点变幻莫测难以捉摸,除了上天之外,本王认为天下老百姓也是另外一片天空。

  如果大家要拥立本王为皇帝的话,如果本王要成为真正的天子的话,就允许本王保障天下普罗大众的利益,任何大臣、将军若胆敢与这个原则相违背的话,本王只能以天下民众的意愿与他划清界限。

  若本王及其后世子孙不能再代表天下普罗大众的民意,那么请大家以天下民意的方式将其赶下来。因此,各位,我希望大家遵守的第一国策就是一切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

  众人一听,这个没有什么,毕竟孟子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再说了自古以来没有不灭亡的王朝,现在听杨昭如此说大家都说没有任何问题,都拱手称是。

  杨昭内心一喜,继续说道:“各位,这几年我也在思考为何我堂堂中华竟然被外蒙古,被鞑子所逼迫,细细想来,我发觉过去很多官吏喜欢谈论程朱理学,而没有真正务实。

  很多将军都是从死人堆里面爬出来,弄虚作假,忽略实际情况害人啊。我希望大家一切以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任何事情都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啊。

  各位,我希望大家遵守的第二个国策就是一切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主要标准?”

  众人一听议论纷纷,这也太匪夷所思了吧,怎么实际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样浅显的事情竟然成为一项国策。

  金堡凑上前问道:“王爷,这,我们是不允许诬告啊,在任何朝代这点都是不允许的话,这个作为国策是不是有点…”

  杨昭摇摇头,看着金堡道:“金给事中,这几年南征北战,治理地方,我才感到就是这么一点也非常难能可贵啊。

  就说这些事吧,袁崇焕鼓吹五年收辽,想国家要钱要粮,大家只是逢迎,最后结果是拖垮了整个大明啊。大家想想,辽兵也最多十四五万,但每年军费竟然高达480万,几乎占了全国一半的军饷。

  只要正常人都知道大明根本不能支持孙承宗、袁崇焕错误的政策,对这样的政策为何大家不反对?

  辽兵号称十四五万,实际上难五万就不到,很多士兵还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难道不是大问题吗?

  弄虚作假的事例少补吗?我大明户部全国人口只有六千万口,但只要细细查查,我大明人口早已经超过一万万,田地面积也倍增,这,这难道不是没有问题吗?

  张居正新政,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但实际过程中要老百姓在收获季节大量贩卖粮食交税赋,这不是有害于民众啊。

  钱谦益最先攻击这个人不耻,那个人不耻,最后他自己竟然带头投降蛮清,这难道没有问题吗?

  我常说士农工商,而兵根本没有在上面,而在有的地方士兵竟然是罪犯担任,如此用来赎罪的士兵怎么能够上阵杀敌保境安民?所以我说士是国家大脑,农工是身体,兵是手臂,商人是脚。

  我们很多地方商人富可敌国,但是缴纳的赋税少得可怜,这难道不是问题吗?

  所以,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对错的主要标准这一点没有任何含糊的,谁弄虚作假,国法不饶。”

  众人见杨昭一点也不想让,纷纷点头答允。

  看着众人,杨昭继续说道:“各位,大明律是一部很好的法典,这几十年天灾人祸就是因为很多人违背了人民利益,搞虚无缥缈的东西,违背大明法典做事。

  各位,从今以后我将与各位臣工本着仁义之心,本着民众利益,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新的法典,从今以后,除了违背仁义道德,违背民众利益,违背事实求是原则,就是君王也不能做出违背法典上的事实。

  各位,我认为君王最大的危害还不是昏庸,而是胡作非为。我们将根据现有《大明律》上面好的规章制度,现行行之有效的规则制定新的法典。

  因此,我第三项国策就是仁义为本,依法治国,大家说好不好?”

  给事中刘尧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把柄,看着杨昭道:“平辽王,原来是你要借重重刑名的酷吏,平辽王,你重视法家,那么儒家学说还要不要了?”

  王夫之瞪了瞪刘尧珍一眼道:“刘给事中,皇帝刚才说了以仁义为名啊,孔子求仁,孟子取义,也就是天下刑名必须以仁义为本啊,违背仁义道德的刑名就应该废除啊,这是儒家最大的道德,怎么你竟然说要废除儒家思想呢?”

  刘尧珍一听,也知道自己误会了,但转念一想感到不对,杨昭说四项国策,已经说了三项怎么都没有涉及到鞑子呢?须知道鞑子是目前最大威胁,可以说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啊。

  想到这里,刘尧珍看着杨昭道:“平辽王,老夫以为你是一个英雄,谁知道你不过喜欢坐而论道,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已经到了亡国亡种的边缘,你四项国策已经说了三项,怎么都没有涉及到鞑子呢?你说说呢,是不是你想划江而治呢?”

  杨昭呵呵一笑道:“刘给事中,各位,如此看来这前面三项非常重要啊。如果不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民众怎么能够支持我们驱逐鞑子呢?如果不以实事求发,我们怎么能够战胜鞑子呢?如果不以仁义为本,以法治国,我们怎么能够做到内部政治清明呢?

  刘给事中心也太急了,一定要听到我第四项国策,我就说给大家听听吧。

  各位,金国对中国为害大家都知道吧,当年金兵逼近汴京,掠走二圣,金兀术多次南下,几欲灭掉南宋。

  这蒙古更胜一筹,在襄阳、在四川厮杀几十年,大小战事无数,到最后在崖山一战逼迫我大宋皇帝跳海自尽。

  各位,现在后金与蒙古结盟又要来灭我们汉人江山,既然如此,我第四项国策就是未消除满蒙对中国威胁,绝不收兵。”

  那些武将一听,纷纷高声叫好不已。刘尧珍显得不解道:“平辽王,你说说,如何叫做消除满蒙对中国威胁?”

  杨昭笑道:“哦,就像云南、贵州,湘西,广西的那些土司一样。”

  云贵湘西、广西土司何止对中国造成影响,就是对当地地方影响也不大,听到杨昭想彻底解决满蒙问题,虽然没有那个相信是真的,但听杨昭如此表态,都纷纷叫好。

  刘尧珍呵呵拱了拱手道:“平辽王,你不会像袁崇焕那样牛皮大王吧,你只要将鞑子驱逐出中国,我想就是明太祖也不会反对你让他后世子孙禅位啊。”

  听刘尧珍说杨昭吹牛,一些武将大怒,有的想去锤刘尧珍,为杨昭所制止道:“各位,刘尧珍说了实话啊,现在禅位给我一些忠于大明的人不以为然,既然如此,那么就等我们的好消息吧。

  各位,我们要争气,要让刘尧珍等人心服口服。”

  众人一听,纷纷点头同意。

  随即令随军的钦天监选定黄道吉日,决定在这年(永历5年,公元1651年)二月中旬在桂林举行禅让大典。

  从永历帝手中接过皇帝玉玺之后,杨昭随即颁发《大明皇室优待条例》,肯定了明太祖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将中国从蒙古人统治下解脱出来的功绩,肯定了清军入关之后鲁监国朱以海、隆武帝英勇抗击鞑子的功绩。

  封永历帝朱由榔为内江公,允许其其封地奉明正朔和服色,建明宗庙以奉明祀,每年拨5千元银币以作为其俸禄。

  下令寻找崇祯帝的后人,若还健在的则封以为公爵,每年赐予万元银币俸禄。

  封鲁监国朱以海为鲁候,分封1千户,以安定大明宗室。

  在处理完前朝事务之后,确定国号。

  考虑到大家认为中国地处世界的中央,再加上中国人除了自称汉人之外,还自称华夏,如此各取一个字,那就是中华,全称为中华帝国,简称则是中华。

  以过去每个皇帝称帝以后都搞出一个年号,有的时候一个皇帝还有两个,三个年号,如此非常难记。

  最能代表中国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黄帝,一个是孔子。

  考虑到黄帝出生年月,称帝年月难以考证,但孔子则不同,历史记载非常完善,决定以孔子诞生年月开始纪元,孔子出生的公元前551年则记为孔诞元年,现在永历五年(公元1651年)则为孔诞2202年.

  定国都,将武昌与周围的汉阳府、汉口合兵为武汉,作为行在,在条件成熟时迁都襄阳,以兼顾南北。

  封董嫣妮为皇后,马凤玉、刘莲儿为嫔妃,长子杨文为镇国公,次子杨武为辅国公。

  杨昭对百官属司进行调整,主要包括:

  设立归皇帝直接掌控的枢密院,

  任命殷承柞为枢密使,正一品,袁宗第、黄应运、顾炎武、刘豹为枢密副使,正二品,王夫之、袁彭年为枢密院佥事,分别为正三品到正四品。

  在枢密院下面设立政务司,代替明朝的司礼监,顾炎武为司长,王夫之、袁彭年、丁时魁为政务司当然参事。

  设立参谋司,负责作战参谋,战略规划等,袁宗第为司长,秦翼明兼任副司长,杨威、高文贵与陈怀西为参事。

  设立情报司,代替明朝的东厂、西厂,由枢密使秦翼明兼任情报司长。

  设立总务司,协助皇后管理宫廷事务,任命枢密副使黄应运为总务司司长,永历帝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庞天寿为政务司副司长。(本来准备完全废除太监制度,宫内选用健妇作为杂役,但众人多番劝诫,有的更拿宋朝为例,在宋朝宫中也就3,4百个太监,更无太监擅权的事情发生。)

  侍从司,负责宫廷与出行警戒,刘豹兼任侍从司司长。

  现在朝中已经分设政务司、参谋司、情报司、总务司、侍从司等机构,如此观之不可能再出现太监擅权状况。

  除此之外,若像太平天国那样宫中完全充作健妇,自己成为万花从中一点绿,也不甚好。

  如此思虑再三,决定暂时保留太监制度,只不过太监人数大幅度削减,例如侍从皇帝太监降为50人,侍从皇后太监降为10人,侍从嫔妃皇子太监降为六人)

  设立中书省,以吴兆元为左丞相,正一品,范文光为右丞相,从一品,金堡、徐天佑为正四品丞相府参议。

  任命为龚完敬吏部尚书,严似祖为礼部尚书,宋士慧为工部尚书,母俊为民部尚书,赵荣贵为兵部尚书……..,正二品。

  设立大都督府,以董克治、蒋世铉为左右大都督,正一品,刘体纯、赵荣贵、李定国、曹勋、贺珍为都督,以协助军务,正二品。

  设立监察院,钱邦芑、刘湘客为左右监御使,正三品,掌管官吏督察事务。

  ……..

  令董克治兼任两广总督广西巡抚,令杨畏知担任广西布政使,以在广西建立政权。

  封董克治、蒋世铉、殷承柞、吴兆元、范文光、李定国、刘体纯、杨?新、刘文秀、贺珍等人为侯爷,对已经封侯的,则增加其食邑户数200~500户不等,如此大多数实封户数已经超过1千户。

  封曹勋、刘豹、王畅、严锡命、邹简臣等人为伯爵,每人所封食邑数100~500户不等。

  当然,这些分封的食邑多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周围,如此可以保证偏远地区安定,保证财产稳定来源。

  ;


  (https://www.bxwxbar.com/book/9862/4475069.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