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明末命运之抉择 > 第122章 剃发令

第122章 剃发令


  ??再次回到顺庆城,蛮人在在汉人统治区域强行推行剃发令,在江阴、在嘉定制造的一个个骇人听闻的惨案传来。

  本来,剃发令颁布只是稍稍晚于蛮清占领金陵而已,本来这些惨案在蛮清占领金陵两个月之后接连发生,但时人认为其爆炸性远未南京陷落那样来的震撼,如此竟然晚到了三个月。

  一般认为,满族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

  后来的历史表明,满族统治者的这一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汉人逐渐淡忘本民族服饰,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和服装。

  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辫子时,竟然有许多被蛮清思想洗礼后的奴民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

  在所谓的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在那以后,蛮清只接受“剃发归降”,投降的百姓叫“剃发降我之民”。

  攻下城池而官民没有剃发,就不算真的降服,蛮清是要大加杀戮,明将张春的故事更能贴切的说明这件事情。

  张春曾经是四万明军的统帅,在大凌河之战中被后金俘虏。

  被俘当晚,皇太极就派人送来了佳肴美酒,但为张春拒绝,还说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之类的话。

  也难怪,如果派人送顿酒菜就能劝降一个统领四万军队的明朝将领,那大明江山只要轻轻一捅就倒塌了,皇太极对这次失败应该有心理准备。

  此后,张春开始绝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后,皇太极再次出马,亲自给他赐食,张春不知道是被感动还是实在太饿,开始吃饭,这就意味着他愿意效忠了。

  一切都谈好了,但张春就是不愿意剃头,皇太极无奈只好把他安顿在三官庙“恩养”,最后张春始终老于庙中。

  如此明将张春就成为第一个因为不肯剃发而死去的大明忠烈之士,但不是最后一个。

  天聪四年三月(也就是1630年),蛮清大贝勒阿敏示谕永平官民:“我兵久留于此,意在养民,以成大业。尔等妄意谓我将返,且间有不剃发之人,是不知兴师之意也。今尔等宜各坚意剃发,有不剃者察出处死。”

  从那时候蛮清下令,所捕获的汉人都要对其剃发,对不剃发的则一律处死。

  辽东本为汉家儿郎世居之地,从春秋战国时燕国就在此建立郡县,就这样变成了蛮州。

  在吴三桂与李自成在一片天(也就是山海关)附近交战的时候,蛮清也是要挟吴三桂,强迫其率军剃发,然后才出兵援助的。

  在蛮清进入北京,虽然曾经强硬推行剃发令,但是遭到大多数官员,包括一些投靠蛮清官员的反对,这帮读书人认这个死理,在形势危急的时候,老子被迫投降你,做了汉奸,本来就是一桩非常耻辱的事情。

  现在,你蛮清竟然让我剃成那种金钱鼠尾的发型,如此让我死后如何见先人于地下?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投降蛮清的官员带领大家反对蛮清暴行,有的竟然护发南逃。

  多尔衮不得不下令暂缓推行剃发令,如此也让那帮无耻的汉奸自认为蛮清已经臣服,与蛮清合作,打下江南花花江山。

  现在蛮清只是在扬州稍稍遇到一丝抵抗,就趁着大明内忧外患之时夺取江南之地,多尔衮志得意满,利用无耻汉奸孙之獬上书,在全国再次推行剃发令。

  这个孙之獬为独得蛮清欢心,有心“标异而示亲”。一日上朝时他变得“焕然一新”,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

  当大臣们步入朝堂站班时,他很亲切地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满族大臣都自谓高人一等,哪能容忍这个连奴才都不是的孙之獬,耻于与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

  孙之獬自讨没趣,悻悻然走回汉班,汉臣恨他过于逢迎求宠,一个紧挨一个毫不松动,不让他入班。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状。

  为了报复这些汉臣,孙之獬上书,在全国范围推行剃发令,而这个孙之獬也因为如此,终究成为历史上最无耻的汉奸卖国贼,最后为义士所杀。

  因为投靠了主子,在隆武元年(1646年),这个孙之獬衣锦还乡,而恰恰这个时候山东发生谢迁起义,这个孙之獬为农民军所捉,被五花大绑游街示众。

  人民非常痛恨这个改变祖宗衣冠的家伙,纷纷在他身上插针孔,插上毛发,以惩罚其献媚清廷首创剃发残害同胞的罪行。

  在众人发泄完了之后,农民军对其斩首市曹,暴尸通衢。

  这个出卖祖宗和灵魂的恶棍在风光几年后,终于落得个身首异处,遗臭万年的下场。

  后来孙之獬的老乡蒲松龄作《聊斋志异》,内有《骂鸭》一篇,讲一个人偷吃了别人的一只鸭子,身上因而长满鸭毛,且痛痒难当,最后还亏鸭的主人出面骂了一通,那小偷才褪去了鸭毛。这故事也许与孙之獬有关,但只怕不管人们怎么骂,也难使孙之獬褪掉那一身鸭毛的。

  闲话少说,在得到豫亲王多铎攻占南京的消息后,多尔衮喜形于色,下令仿照在辽东故事,在全国推行剃发令。

  对蛮清攻入江南,江南士民最先反抗还不是非常强烈,现在看到竟然要剃掉祖宗遗留下来,看到蛮清与已经剪掉鞭子投降的汉奸疯狂的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蛮清不是这样叫喊,而是这样行动,蛮清用铜钱孔眼来衡量顺民剃发效果,对那些穿不过铜钱的,或者直接斩杀,或者交罚金重新剃发。

  在蛮清、汉奸的疯狂欺压下,江南民众喊道: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口号以实际行动对抗蛮清这种暴行,在江阴,在嘉定,在浙江接连爆发起义,其中阎应元等人领导的江阴八十一日最具有代表意义。

  当剃发令传到江阴,已经投降蛮清的江阴士民群情激奋。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阴历六月二十八日,乡耆何茂、邢觳、周顺、邢季、杨芳、薛永、杨起、季茂、辛荣等人向伪江阴知县方亨请求留发。

  伪知县方亨看到主子交给自己的第一个任务竟然被抵制,忘了自己是汉人,破口大骂众人,态度非常强硬。

  众人也大怒,纷纷对骂道:“你身为中国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鞑靼知县,不知道羞耻吗?”

  如此方亨剃发举措第一次被抵制,在汉人统治时犯得犯失的方亨再接再厉,再次强硬推行剃发举措。

  闰六月初一日清晨,伪江阴知县方亨以上香为名,召集地方诸生及乡绅、百姓百余人会于文庙,众人不满,问道:在江阴已尽归顺大清,应该没有什么事了吧?”

  方亨骄横的答道:“只剩下剃发了。刚才所差四兵,便为押人剃发之故。”

  众人问道:“发可以不剃吗?

  方亨显得不屑,劝诫道:“这是大清律法,不可违背。”

  说吧不顾众人反对,回到衙门。

  看到方亨态度如此强硬,看到蛮清不但夺取华夏江山,而且要改变华夏文明,大家群情激奋,共同到明伦堂立誓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正在这时,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

  有了上司撑腰,方亨感到理直气壮,当即令书吏将府文写成布告张贴。

  书吏也是饱读诗书之辈,也是一个男儿,看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更是义愤填膺,把笔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

  如此,蛮清“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国策迅速的传遍江阴全城,众人听后,人声鼎沸起来。

  方亨看到局势到了这个地步,也有点担心,秘密向常州府报告,请上司派兵“多杀树威”。

  但方亨所举所动,早已经被义民掌握,这封密信也被义民搜获。

  在初二日大家擒住伪知县方亨为民众斩杀。民众共推典史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反清复明。

  听到江阴百姓造反,清常州知府宗灏派出三百兵丁前往镇压,闰六月初五日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望山下。

  ;


  (https://www.bxwxbar.com/book/9862/4474857.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