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寻清之纳兰心事 > 二十、重阳糕

二十、重阳糕


  容若在一灵璧石旁,赶上心芸说道:“妹妹可知,额娘指给你的云锦是我费了几番周折,特地为你留的!就知道你喜欢!”

  心芸转过脸,温柔地打量了他一回说:“恐怕缠着舅母,非要舅母今日送云锦,也不是巧合吧?”

  容若轻笑一声道:“什么都瞒不过妹妹,是!我只是想让……!”心芸接口:“想让玉筠在生日时,不感到孤独无依,让玉筠在今日体会到府内的关照,而非仅仅是哥哥一个人的惦记!”

  容若低声说:“知容若者莫过妹妹!”心芸也说道:“知玉筠者莫若哥哥!”二人相视不由美美地笑了,笑中含着数不尽的相知!

  他们继续默默并肩往前行,容若到了珊瑚阁就停下了。神秘地一笑说:“筠妹妹,重阳节容若为妹妹有绝好的安排哦!”见她一脸迷惑,容若故意卖关子,摇头晃脑地兀自回了珊瑚阁。心芸笑着摇了摇头,也回了芙蓉阁!

  当日傍晚,又有芷瑛差自己的丫头蕊儿送来几支各色宫样纱制堆花头饰!并让蕊儿传话说:“瑛姑娘说,筠姑娘今儿个生日,没什么出奇好的,去年偶得了几样宫样纱花,姑娘戴着玩玩儿!”心芸让蕊儿代谢过!终于还有一人惦记着谢玉筠的生日!

  九九重阳,是个艳阳天,碧空如洗。

  心芸和双巧一早便起了床,只见双巧早早从院落外剪了些菊花,将枝叶,贴于窗纸上,又将几株黄、白、粉的菊花插于琉璃水瓶中。

  心芸作为现代青年,已有些不大明白这些古时习俗了,只知重阳节是她国的老人节,胡同街巷偶有卖重阳糕的,她也未曾买过。对重阳节的了解也只限于对杜甫的《登高》的背诵,就知道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的传统了,也不知双巧贴这些菊叶是什么意思。

  双巧见她怔怔地,便笑道:“解凶秽,招吉祥,越早越好!每年姑娘都一早便催双巧去剪菊花,今早我自己就快快剪了来,免得姑娘吩咐!”心芸看着这聪敏的丫头,有些感激地说道:“让你多劳心了,有你我万事放心!”

  双巧竟有些害羞转身道:“姑娘又同双巧客气起来,这是我做奴婢当尽的本分!我这就去给姑娘传些菊糕来!”

  主仆二人正说主仆间,只见白荷挑帘进来。手里端了红木托盘,上有一五彩瓷堡,放于桌上说道:“荺姑娘,大爷给姑娘送些重阳糕来!还让奴婢嘱咐姑娘用些糕点,着些便服。再过半时辰,大爷来芙蓉阁找姑娘有事相商!”

  心芸只以为是安排今晚园中便宴的事便说:“知道了,回去告诉容大爷,就说我在屋里候着呢!”白荷应了一声回去了。

  揭开那彩瓷堡,只见那重阳糕制得十分讲究。九层糕点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一牛油烛灯。心芸不知这有什么意思!只听双巧惊喜地呼喊道:“今日的菊糕制得精细无比,小羊有‘重阳’之意,‘点灯’、‘吃糕’有‘登高’之意,红旗有‘茱萸’之意!真是妙不可言!容大爷真是有心了!”

  心芸将那松软的重阳糕捏起一小块,放入口中一尝,幽幽的菊香在口中蔓延开来!心芸赞叹不已,忙让双巧也来尝一尝。双巧起先不敢,后拗不过她也尝了一口,自是赞不绝口!心芸硬是拉双巧坐在自己旁边,让她与自己一人一口地享用那重阳糕!

  快吃到一半时,容若来了。一身天蓝色常服,依然是一脸恬静的笑容。见她们主仆二人像姐妹一样亲近地共用菊糕,赞叹心芸的宅心仁厚!又见心芸淡绿色小袖衫,一色的罗裙,腰间斜挂着玉笛,又挂一香囊,清爽怡人!嘴巴里正品着那重阳糕,煞是可爱,温温地问了一句:“菊糕味道如何?”

  双巧见容若进来,忙起身去上茶。心芸娇娇地应道:“从未吃到过如此美味的重阳糕,且这菊糕的样子别出心裁,极妙,极妙!哥哥真是费心了!”

  容若坐了下来端详着她,笑而不语。心芸用手摸摸嘴巴,稍觉奇怪地看着他说:“怎么了?嘴巴上有菊糕吗?”

  容若伸手抹去心芸嘴边的菊糕沫儿,她的脸又“腾”地红了,忙问道:“对了,今日哥哥不是有事找玉筠吗?不知何事?”

  容若趴在她耳边悄悄地说:“今日我带妹妹出府,去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待晚宴前我们再回来!”

  心芸在现代每日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周末总要逛街购物。如今在闺房里一待一个多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早闷得慌了。一听容若要带自己出去玩,高兴的跳了起来!容若见她像一个妙龄的少女一般活泼了,这在平日里是极少见的,心中无限欣慰。

  心芸想了想脸色又暗了下去,容若忙问道:“妹妹又在想什么?”心芸犹豫地问道:“舅舅、舅母没有容许,得知后会不会生气?”

  容若方才舒了一口气说:“额娘不问便是无人传话,如问起自有我一力承担。而且到时就说,妹妹许愿于重阳节到祠里为姑母、姑丈上香,不能不还原就好了。余下的我替你圆了这话儿,再说我已将府内诸事安排妥当了,张管家、福生、姐妹弟兄平日里又极信得过你我,不会轻易传话的!”

  心芸复又开心起来,安顿了双巧几句,便随了容若一起出府了。

  多时未逛街,迈出府门那刻,心芸欣喜异常。二人一路向西,见那胡同内的大户人家,院门紧闭。小户人家的男男女女有在胡同里忙忙碌碌,平民百姓,劳苦大众一律葛布、梭布等粗布衣,也有身着绫罗的公子哥儿、或夫人或小姐携丫鬟行路的,但大都忙于采购!

  穿梭于各个胡同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心芸看到清代繁荣的缩影,各色小吃,各色叫卖。让人不由想起《清明上河图》上所绘的河上一景,是整个宋代盛世的影子一般,表现着从古到今人们对生活生生不息的美好追求!

  她心里满是欣喜地想:清代这后海西海边沿一带的繁华不比今日差!

  悠悠闲闲地穿着胡同,不知不觉间二人便来到后海的北沿。


  (https://www.bxwxbar.com/book/90371/4665589.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