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大明之朔风疾 > 第346节

第346节


  

  丰州书院的辩论日趋激烈,刘宗周拉来的多是南直隶、浙江的士人,其中不乏有“小东林”之称的复社成员,而孙奇逢作为北方的儒学泰斗,自然也有北直隶、山西、陕西的士人来捧场,有明一代,特别是张居正毁天下书院之后,如此诸多的南北士人坐在一起探讨学问恐怕绝无仅有。

  士人们首先把丰州定性为可挽救对象,然后大谈华夷之辩,狠批丰州的错误路线,指责“同族异俗”实为教民胡化,剃发、穿胡服即是明证,宣扬“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更是禽兽之所为,若不及时加以教化必定沦为蛮夷。丰州官员当然不接受指责,无奈学问底子太差,常被骂得灰头灰脸。丰州败下阵,士人内部又吵起来,似乎受丰州自由化的影响,关内不敢说的话、不敢公开的观点一股脑都抛出来。比如,昆山士人顾绛公开说,通过他对音韵学多年研究,证实确有大量伪经存在,比如《尚书》,朱子理学以伪经为据自然会错误百出,理学即经学,考据《六经》才能得出学问的真谛;黄宗羲则提出工商皆为本,世儒不察乃妄议抑之,还大声疾呼“天下为主,君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士人语不惊人誓不休,奇葩观点层出不穷,刘宗周、孙奇逢不但压不住场子,自己的学说也受到质疑——士人们认为心学外儒内释,他俩的学说以“慎独”为宗,同样有滑向禅学的危险。

  丰州的观点居然在关内有市场,有机可趁了,蒙古自由主义者鄂尔泰,考据派李富贵、共和派云荣马上卷土重来,韩霖也把西化论包装成“引耶补儒”浑水摸鱼。双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吵成一团,刘宗周、孙奇逢也顾不上创立实学了,赤膊上阵鼓吹自己的学说。

  争吵到八月末,士人们的争吵声戛然而止,刘宗周、孙奇逢告诉鄂尔泰、李富贵——他们的同志郑鄤死了,准确说是被皇帝下令活刮了。郑鄤是谁,没听说过,鄂尔泰、李富贵正吵得起劲,很不乐意被打断,而且觉得孙奇逢这伙北方士人的哀痛样子是装出来的。

  刘宗周对丰州人不知道郑鄤的大名简直痛心疾首,强忍悲痛讲述了这位同志的生平事迹:郑鄤乃是常州府人氏,家世显赫,父亲和伯父均是进士出身,继母还是前大学士吴宗达的妹妹,本人也少有才名,十八岁中举,二十九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曾与魏忠贤一伙阉党进行过坚决的斗争,并因此降级回乡候补,属东林党一系的大佬,崇祯八年奉诏入京起复,却被首辅温体仁弹劾“惑父披剃、迫父杖母”而下狱议罪,后来又被人告发“奸妹”、“奸媳”两项罪名。此案久拖未决,郑鄤先后在刑部和锦衣卫大牢里蹲了四年多,期间刘宗周、黄道周等人曾多方营救,甚至疏通嘉定伯周奎暗使周皇后向皇上说请,但无济于事,前不久被皇上下诏凌迟处死。

  郑鄤与丰州毫无瓜葛,没人对他感兴趣,不过看到刘宗周痛哭流涕的样子,鄂尔泰、李富贵还是很体贴地安慰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

  “谦止是被奸党所害,温体仁便是罪魁祸首,所谓‘杖母不孝’、‘奸媳’、‘奸妹’纯属诬陷之词,皇上好糊涂,这是公然与天下士人为敌呀!”刘宗周说着又哭起来。

  “温体仁早就回家了,人也已经死了好几年,似乎不关他的事。”李富贵一脸狐疑,“杖*****媳”、“奸妹”这种事外人哪弄得清楚,郑鄤被刮说穿了还是皇帝瞧他不顺眼,干嘛怪人家温体仁。

  “就是温体仁为恶,薛国观是他推荐的人,他死了也脱不了干系。”刘宗周红着眼大叫道,鄂尔泰、李富贵无话可说,都闭上了嘴,刘宗周擦了一把泪水又说道,“笃行、念丰,皇上杀红眼了,一个月内凌迟了谦止,并处斩东虏入掠之失事文武官员三十五人,朝政难以预料,丰州行为多有不端,获得天下士人的认可至关重要,一定要早定大计啊,不能再拖了!”

  是不能再拖了,天天与这帮家伙吵架也心烦,鄂尔泰看了一眼李富贵,断然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早定大计,按照丰州的规矩,一切要摆在台面上说,三日后各方人士共议大事。”

  位于黑河南岸不远处有座荒丘,蒙古人称之为“铁垒”,每到深秋草木枯黄,这里却绿草如茵,所以又称“青冢”,当地人传说汉家公主王昭君就埋在这里,当年胡汉百姓为纪念这位奇女子,用衣襟包土垒起了这座昭君墓,这件事是真是假难以考证,这座墓已静静安卧在这里上千年。丰州兴起后,人们为弘扬“同族异俗”每年都在此举行公祭,对墓地也不断修缮,原来的荒坟已今非昔比,墓前修了祭堂,立起了石碑、神兽,四周成片的苍松翠柏间,凉亭飞廊隐隐而现。丰州书院今年将迁出归化,和新设的政务学堂一起建在附近,其中的深意不言而喻,这位汉家公主如果在天有灵,看到各族百姓其乐融融一定非常欣慰。

  今天一大早,昭君墓前突然热闹起来,先是大批丰州官员骑马到达,过了不久,几十辆四轮马车载着关内士人也来了——祭堂前的草坪便是今天的会场,桌椅已经摆好,主客分别入座,关内士人看到对手就想乐,丰州人才匮乏,为了这场大辩论几乎倾巢出动,不但头面官员同时露面,连杜文焕、茅元仪这类军中将领也来了,据说其中还有包克图知府李槐、兴和卫指挥使蔡如熏,不过满打满算也凑不出一百人,就这些货好对付。

  刘之纶被推举为今天会议的主持人,清理清嗓子说道:“诸君尽知大明官学乃朱子理学,但时过境迁,理学停滞不前渐显颓态,而阳明先生所创心学虽开一代学风,也因趋于禅学以致外儒内释,有识之士有感于当今不做实事空谈心性成风,纷纷创立学说以补时弊,然各家之学孰是孰非一时难以定论,今日我等只谈实学,即治理天下之策,请诸君或论衣食、或论政务、或论兵事、或论民情,只论实不论虚,切勿再虚言空谈。”

  士人们心中不满,立刻爆发出一阵嘘声——刘之纶明显偏向丰州嘛,不谈虚的哪显得出学问吓住丰州人。刘宗周马上说道:“治理天下必使官吏清廉、民风纯良,治心不属于虚言空谈。”

  鄂尔泰随后说道:“诸君,今天请大家到昭君墓前开会,其用意不言自语,一千多年前的弱女子尚且知道胡汉相容的道理,诸君饱读经书自然也不糊涂,我丰州族群复杂,维持稳定的局面相当不易,所以只能求开化渐进而不敢求教化,诸君有四件事绝不可妄议,第一《归化誓约》,第二同族异俗,第三喇嘛教尊威,第四《大统领继位章程》,除此之外可畅所欲言。”

  “不公平,你们事先划线,还好意思说畅所欲言。”士人们更不满了,大声发出抗议,不过鄂尔泰无所谓,继续笑盈盈地看着大家。

  一个清秀英俊的年轻人站起来挥手制止了众人喧哗,似笑非笑地对刘之纶说道:“在下归德侯方域,巡抚大人言之有理,我等就谈点实的吧,如今朝野传闻归化勾结东虏出卖辽西,此事可否属实,请巡抚大人澄清!”

  刘之纶最怕谈到辽西,一时有些语塞,丰州官员中立刻窜出一个人指着侯方域叫道:“胡说,咱家怎么不知道此事?皇上明察秋毫,若有此事定会依律查处,哪轮得到尔等胡乱操心,难道你比皇上还圣明吗?”

  丰州太不要脸了,为了吵架不但拉来武将凑数,连阉货也用上了,侯方域不屑地瞟了刘文忠一眼,对刘之纶继续说道:“归化剃发易服、遵从胡俗,此为不伦;自行其政、抗拒朝命,此为不忠;本末倒置、唯利是图,此为不正;践踏明律,收容奸恶,此为不法。大人既巡抚归化,当作何解释?”

  “侯公子言过了,明国只是亚细亚十分之一,亚细亚也只占天下之五分之一,天下非只有明国一国,天下之礼法也非只有明国一国之礼法,丰州历来自立求存,有自己的律法、习俗,为什么一定要听你们的?我们尊奉皇上已经表达了对明国足够的尊重,明国也应该尊重我们的选择。”云荣抢在刘之纶之前答道。

  “就是嘛,丰州关你屁事,咱家奉旨监军归化就觉得这里处处都好,你不在南京花天酒地,跑这来干什么?玩够了就滚回去!”刘文忠继续和侯方域胡搅蛮缠。

  士人们听不下去了,纷纷指责丰州分裂大明,而且还耍赖,吵架吵不过,有意派上个阉货捣乱,丰州官员马上据理反驳,指责关内士人抱残守缺、顽固不化,自己的国家一塌糊涂还好意思对别人指手画脚,双方各执一词吵成一团,刘文忠干脆冲到士人面前大骂粗话。

  “巡抚大人,我等读书人辩论学问与宫中内官何干?若欲以此压制天下舆论,恐离阉人乱政不远矣!”侯方域面露怒色扭住刘之纶说道。

  刘文忠恼羞成怒,老天作证,他到归化以后一直忙着做生意赚钱,其他的事一概不理,今天来也不过是凑热闹,乱政的事跟他一点不沾边,这家伙是个不识字的粗货,最阴毒的话随口便出:“姓侯的,我知道你,你老子侯恂还在刑部蹲大狱呢,听说侯老儿和大将左良玉不清不楚,你该叫左良玉小爹还是小娘?”

  依大明军制,军中不许携带女人,将帅多兴龙阳之好,令年轻英俊的军士陪酒侍寝如同家常便饭,侯恂担任昌平督治时,左良玉投到他手下当了个小官,常被侯恂喊去“令行酒”,联想到侯恂屡次超擢提拔左良玉,京师盛传两人有一腿,但只是私下谈论,刘文忠今天当着众人说等于是公开侮辱侯家,侯方域忍无可忍,嗷地叫了一声,然后,然后捂着脸哭起来。士人们气愤之极,要求丰州官员立即驱逐刘文忠这个死太监出场,而且必须澄清是否出卖了辽西。

  没出息,你打一架也比哭好啊,李富贵挥手喝退得意洋洋的刘文忠,对众人正色说道:“辽西明军不下十万,又有关宁锦高墙壁垒坚守,若是落入敌手只能怪自己不争气,谈不上被出卖,诸君请勿猜疑。”

  “归化军也属明军,且屡败东虏战力强悍,为以正天下视听,何不挥师直下沈阳以解辽东之困?汝等与东虏勾勾搭搭、眉来眼去,岂能怪天下人猜疑!”一个中年书生厉声说道——杨廷麟,翰林院编修,曾在卢象升军中赞画军务,卢象升兵败身亡后也被弹劾议罪,杨嗣昌忘不了他说过“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承、宗泽陨恨”这几句话,打发他戍遣归化,总理府对这种不通实务的人兴趣不大,孙奇逢却以为人才难得,把他要到丰州书院教授经史。

  杜文焕闻言怒喝:“无知、狂悖,汝可知东虏有多少能战之旗丁、阿哈?归化出兵须多少兵马、军械、粮饷?辽东山川、河流、道路如何?寒暖雨雪又如何?打仗是要死人、花钱的,不懂兵事就不要乱言战事。”

  “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作瓦全,杜弢武,杜家世代承蒙国恩,你当向朝廷请命率归化之众与东虏决一死战,即使身死也名垂青史,休得巧言托词避而不战。”杨廷麟气恼地叫道。

  巴图拍案大怒,指着杨廷麟怒喝:“住口,我最恨你这种自以为是的人,想死给你把刀自个找清军拼命去,休要连累别人。”

  杨廷麟气得要跳起来,孙奇逢一把拉住他,对众人大声说道:“诸君,我大明疆土辽阔、人口众多,国力何止东虏百倍,却屡战屡败,如果猜疑归化要出卖辽西,那么官军从辽东边墙一路败回锦州又是谁出卖的?诸君勿再胡乱猜疑,今日之天下危局,我等读书人皆不能免其罪,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反躬自省、发愤图强,余与蕺山先生以为一定是治国之策出了问题,故欲创立实学以便匡正国事,躬请诸君鼎力相助,大明可亡而天下不可亡啊!”

  “启泰兄,在下曾师从蕺山先生,两位先生有心匡正国事,岂敢不相从,”黄宗羲站起来向刘宗周、孙奇逢拱手行礼,然后转脸笑着问顾绛,“忠清,你素有壮志,可否愿意大干一场。”

  “保国者,其君其臣食肉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太冲兄有命,敢不从之,顾某不才,也愿尽微薄之力。”顾绛笑着拱手答道。

  士人们骚动了一会儿,很快就分道扬镳,多数人只想在这次难得的南北士人大会上露个脸捞点名头,不愿给自己惹麻烦,有的三五结伴去游玩昭君墓,顺便吟诗作赋抒发情怀,有的则和侯方域一起赶回归化收拾行李准备回家,留下的只有黄宗羲、顾绛等四五十人,围成一圈和刘之纶、刘宗周、孙奇逢讨论起如何创立实学。丰州官员被晾到一边无人理会,云荣、常书厚着脸皮去听了一会儿,回来就说大事不好,人家嫌我们太霸道以主欺客,要抛开我们单干,创立实学没我们的事了。

  岂有此理,二百来号人跑来蹭吃蹭喝,还指手画脚一番,关键时候却把我们甩了——鄂尔泰、李富贵不肯白吃亏,带着一大帮丰州官员硬挤进圈子,嬉皮笑脸也要讨论实学。刘之纶与刘宗周、孙奇逢面无表情地对视一眼,心里却偷着乐,看着眼馋了吧,就是要让这帮人主动凑过来——开创一代新学谈何容易,崇祯二年太仓人张溥、张采以“兴复古学”为主张联络四方人士成立复社,声势闹得很大,但内部涣散、良莠不齐,干了十年一事无成,说他们是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乌合之众毫不过分,黄宗羲、顾绛还有哪个侯方域都是复社中翘楚人物,最知道其中的实情,如果实学能与丰州这股正处于上升期的力量合流,不仅开创新学事半功倍,未来的前景也一片光明。

  “吾等创立实学须摒弃朱学、王学之弊,而应崇实黜虚探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非为一家一党谋其利,而为天下谋太平……”顾绛站在圈子中间侃侃而谈,刘宗周等几位长者频频点头,非常欣赏地注视着这个年轻人,李富贵等人悄悄在挤到前面坐下,顾绛眼睛一亮,急忙上前施礼道:“前辈,学生一向认为心学儒表释内,但对心学中的泰州学说却知之不深,请前辈赐教。”

  “忠清少年才俊,那李某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李富贵笑着点点头。


  (https://www.bxwxbar.com/book/45739/2681903.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