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大明之朔风疾 > 第326节

第326节


  

  山西生员历来胆子大,崇祯七年提学佥事袁继咸遭巡按御史张孙振告发贪贿入狱,以太原三立书院学子为主的百余人就敢跑到京师通政司门口拦官喊冤,直到袁继咸复官张孙振反坐才了事。这次他们不仅胆大,而且还很聪明,聚在广场内又喊又叫,就是不出半步——广场上的石碑刻有丰州政令“凡在此言事者不得拷辱、抓捕及入罪”,归化府怕出人命还得供给食物和饮水,丰州人很想把这伙家伙揍一顿,却被巡检死死拦住。

  孙奇逢带着李曜、张之耀到广场劝解,对方领头的还认识,正是大同见过面的薛宗周、王如金和傅山,不过他们都赖着不肯走,而且觉得这地方挺好,有吃有喝还没人敢管,要是在关内早让官府抓了,索性扎下根等李大帅出面认错。

  李榆磨了几天终于露面了,但越解释越麻烦,生员们坚持认为只有像岳爷爷那样“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才算汉家英雄,像你这样与东虏藕断丝连、眉来眼去,外带拉纤保媒搞和议的只能算在汉奸之列,不认错悔改就是不行。李榆攥着鞭子忍了又忍,才把怒火压下去,算了,惹不起我就躲,你们没事干可以耍嘴皮,我还得整军备战呢,一拍屁股去蛮汉山大营了。

  李榆跑了,归化控制权落到鄂尔泰、巴图手里,他俩可没好脾气——一帮腐儒书生懂什么,肯定有人背后捣鬼,给我查!山陕剿贼联防总局很快回信,张道浚指天发誓绝没有参与此事,暗中捣鬼的是一些反对丰州的官员和士绅,还提供了一份黑名单。鄂尔泰、巴图心里有底了,下令把生员带离广场,送交宣教司洗脑,高贺已经安排好几十个能说会道的巧嘴外加一帮喇嘛、阿訇以及西教人士,鉴于巡检司知事方咨昆有过弄死读书人的前科,鄂尔泰警告他绝对不得动武,必须面带微笑把人请到宣教司,实在不行就抬过去,方咨昆哭丧个脸领命而去。

  极少数反动势力露头了,鄂尔泰、巴图不会放过他们,命令提塘司同知张国基立即入关展开反击,乌兰、巫浪哈更不能容忍有人侮辱她们的男人,指示自由党、公民党的山西分部全力配合反击,还把《自由报》、《公民报》的采闻、编修也派入关——总之,不好意思动手打,那就把反丰州的那帮人批倒、批臭,再踏上一万只脚。

  几天之后,山西各地热闹起来,戏班子上演新戏《李大帅收哈密定西藩》,请老百姓免费观看,茶馆里的说书人也给《李榆传》加入丰州军西进的新内容,一时间百姓说起李榆就竖大拇指,李大帅神勇啊,轻而易举就收降了西蒙古鞑靼,要不是朝中有白脸奸臣,早就平定天下了。与此同时,一份叫《山西秽行录》的报帖出现在街头巷尾,点名道姓直指一帮官员、士绅,标题引人注目、内容详尽有据,比如某人贪墨无度存银若干、某人纵使家奴为恶乡里、某人有龙阳之好、某人包养外室、某人私通父妾、某人与儿媳扒灰,某人喜好母女通吃……,无一不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大人物的丑事能瞒住家里的老鼠,却瞒不住自由党那些神通广大的行商坐贾和公民党那帮无处不在的贩夫走卒,《自由报》、《公民报》有料在手,换个行头大肆揭发,被点名的官员、士绅名声扫地,出门就遭唾骂,吓得纷纷躲避,反丰州势力几乎瞬间烟消云散。

  “伪君子,衣冠禽兽!”卢象升的书案上也摆了《山西秽行录》,声讨丰州李榆当然是他纵使,叛臣孽子人人共讨之嘛,但没想到那些满口礼义廉耻的达官豪绅一旦被剥光,竟然如此污浊不堪。

  卢象升五月间得知母亲在宜兴老家病逝,先后五次上疏请求丁忧守孝,七月初朝廷下诏留职候任,他每日麻衣素食苦苦支撑,但面对不断严重的灾情和咄咄逼人的丰州,越来越感到无能为力。

  京师,“虏”与“寇”交迫是大明皇帝最棘手的事,杨嗣昌声称三个月剿灭流寇确实是吹牛,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威力巨大,年初闯贼李自成在梓潼被洪承畴杀得大败,仅逃脱千余人,曹变蛟锲而不舍继续追赶,又在洮州再败闯贼,孙传庭也不孚众望,几乎把川陕交界处的几十股大小流寇一网打尽,而纵横江北的闯塌天刘国能、八大王张献忠也先后接受熊文灿的招安,以马守应为首的革左五营气焰顿减,躲进大别山里吃糠咽菜,流贼只剩下一口气,再加把劲就能一扫而光。然而关外形势更加恶化,二月东江总兵沈志祥率石城岛军民投降清国,毛文龙剩下的最后一点骨血也没了,清军对辽西形成三面包围之势,情况岌岌可危,皇帝必须尽快在“攘内”、“安外”之间做出决断。

  五月初三,皇帝在中极殿向大臣出了道策题,大意是今年天象频变,金星昼见已过五旬,且灾祸甚烈,四月山西大雪,冻毙人畜,然时已入夏,何所致欤?朝廷将耳目托寄臣工,司举劾者却嫌怨在念、情贿系心,以致直枉难分,何所凭欤?钦限屡违,寇尚未灭,处分则剿局更张,再宽则功令不信,况剿兵难撤,敌国生心,边饷欠多,蠲留未已,何所为欤?卿等忠能体国、才具匡时,其悉心以对。

  杨嗣昌心领神会,顺着皇帝的思路,从天变破题——臣闻月食五星,古来变异,史不绝书,然亦观其时主徳如何,政事相惑,灾祥之应,不一其致。比如,东汉建武年,曾有月食火星,次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五原求和,公卿皆以为夷人情伪不可知,不可答应和议,然光武帝采纳五官中郎将耿国的意见,接受单于的和议请求,终于实现了汉匈和好;又比如,唐元和年,曾有月食荧惑,魏博镇田兴来降,宪宗皇帝采纳李绛推心抚纳、结以大恩的建议,宣慰魏博镇,犒赏军士、减免百姓赋役,藩镇之害大减;再比如,宋天平兴国年,曾有月食荧惑,次年太宗皇帝兴师灭北汉、征契丹,连战连败,宰相张齐贤上疏“圣人举动出于万全,必先本而后末,安内方可攘外”。

  杨嗣昌鼓吹和议,辽东巡抚方一藻恰好也上疏朝廷,请求援引隆庆年俺答封贡旧例与清人和议,立刻引起举朝哗然。先安内后攘外,这绝对不为注重华夷之辨的朝臣接受,工科都给事中何楷首先上疏,弹劾杨嗣昌引用典故别有用心,企图借此主张与清人互市封赏。群臣对杨嗣昌大肆抨击,兵部也觉得没面子,赶紧与上司划清界限,兵部职方郎中赵光忭连上两疏弹劾杨嗣昌,极力主战,反对和议。

  皇帝不为所动,继续支持杨嗣昌,并且提名他与程国祥、蔡国用、薛国观、方逢年、范复粹一起入阁参预机要,而朝堂上反对杨嗣昌的声浪也达到高潮。清流重量级人物终于出场了——少詹事黄道周,此人是理学大家,名头大的惊人,平时都懒得说话,但他夸谁一句,谁就名满天下,骂谁一句,谁就臭名昭著,当今也只有刘宗周能与他齐名,老头嫉恶如仇一口气连上三疏,其中之一是反对方一藻和议,另外两疏则抨击杨嗣昌夺情入阁、陈新甲夺情起复兵部右侍郎——他从“天下无无父之子,亦无不臣之子”谈起,进而提出即使人才甚乏,也不应用不忠不孝者以秽天下,挖苦杨某也并非人才,其“张网溢地”之说、“款市乐天”之说,就可窥其才智一般,然后才断言“建虏必不可款,款必不可成,成必不可久。”

  黄道周的奏疏前引纲常,后面全是破口谩骂,清流一党太无底线,政见不合居然人身攻击,皇帝看不下去了,七月初在平台召开御前会议,听完各部奏报后,专门召黄道周出列下跪,批评其连上三疏动机不纯,实为抱怨未能入阁,故此巧借名目无端污诋大臣,黄道周却咬死不承认,只说是不忍见有夺情之事,要为后人留此纲常名教天理人心,言辞激烈之时竟然说“臣今日不尽言,则臣负陛下;陛下今日杀臣,则陛下负臣”。皇帝气坏了,下旨将黄道周降六级外调,何楷及其他非议夺情的官员,都给以降职处分。

  但此事余波不止,大清皇帝等不及了,去信辽东巡抚方一藻、总监太监高起潜,大明朝廷若真心和议,可以在宁远谈,也可以在归化谈,一切都好商量,但若是敢戏弄大清则八九月间必兴大兵讨伐。方一藻急疯了,以八百里加急向京师奏报,催促朝廷早做决断,朝臣马上看出弥端——原先只是辽东巡抚与清人联络,怎么又冒出个归化,难道……。朝臣们围着兵部右侍郎陈新甲软硬兼施——陈新甲举人出身,由地方一步步爬起来,为母亲守孝丁忧期间被杨嗣昌推荐起复,这是个做实务的人才,从未在中枢干过,哪是一帮老油条的对手,三下两下就把李榆中间搭桥的事抖出来,杨嗣昌又多了条暗通边镇的罪名。

  清流们高兴了,揪住杨嗣昌的小辫子穷追猛打,杨嗣昌又气又累肝病复发,差点昏死在兵部,皇帝也心灰意冷——杨嗣昌暗中联络李榆还是他指使的,目的是多争取一条与清人和议的渠道,结果方一藻、李榆都干成了,但皇帝却被群臣的反对声吓怕了,与清国和议的大事不了了之。

  大明朝廷闹得沸沸扬扬,几乎把清国忘到一边,七月末锦衣卫转来归化镇的军情急报——辽阳一带旱蝗成灾,秋禾吞噬一空,清国大饥荒在即,南下掳掠已成定局,务请早做防范。八月中,清军悍将吴拜、沙尔虎达犯边,先败明军于罗文峪、红山口,再败密云援军,这明显是向明廷发出警告。然而,明廷此时乱套了,群臣好不容易抓住个投降派,绝不肯轻易罢手,争相扑向同僚猛咬,皇帝恨透了这帮只会内斗的朝臣,却又无可奈何,边墙防御几乎无人问津。

  九月底,大祸终于来临,清军兵分两路从墙子路、青山口破关而入,总兵吴国俊、陈国威兵败逃跑,蓟辽总督吴阿衡力战阵亡——这个倒霉蛋也是清流出身,死后却成了同类推卸责任的借口,言官揭发他与吴国俊为监视太监邓希诏祝贺生辰,喝酒烂醉以致兵败失职,这肯定是哪个喜好《三国》的家伙瞎编的。

  事到临头朝廷才打起精神应对危局,十月初二京师戒严,急召辽东前锋总兵祖大寿入援,以宣府总兵杨国柱、山西总兵虎大威进抵易州作为左翼、登莱天津守军为右翼,山东总兵刘泽清遏敌前锋。不过清军进展太快,部分兵力到达丰润、迁安一线,正向通州逼近,皇帝心急如焚,特赐卢象升尚方剑,加兵部尚书衔,命其火速率宣大各军进抵京畿,并总督各路援军。

  卢象升接到诏书感激涕零,立即率军誓师东进,勤王军中当然没有归化镇,李榆接到征调命令直接开价二十万两白银,不给钱就不挪窝,同时还派王忠给另外三个家伙传授锦囊妙计——抱成团同进退,尾随跟进不求战,绝不耍小聪明搞偷袭。卢象升根本顾不上李榆,软硬兼施逼着眼皮底下的王朴出兵万把人,虎大威、杨国柱也拼凑了万把人,加上总督府的标营、新军,勤王军满打满算才三万余人,当兵的还不懂道理,张口索要欠饷,卢象升拿着尚方剑连哄带吓才把这伙人赶上路。

  卢象升到了京郊先向杨嗣昌挑起事端,向皇帝上疏抱怨“吾三人(杨嗣昌、卢象升、高起潜)皆不祥之身也,人臣无亲安有君”,认为杨嗣昌自己夺情入阁,也要他夺情督师作陪衬,指责杨嗣昌“枢辅夺情亦欲予变礼以分过耶!处心若此,他日必面责之”,接着又恨起和议误国,写信把杨嗣昌大肆挖苦嘲讽了一番。十月初四,皇帝在武英殿召见文武大臣及卢象升,卢象升直接表明态度“命臣督师,臣意主战”,还盯着杨嗣昌特别强调“臣枕戈待战,望中枢勿掣臣肘”。皇帝到现在也只能信任卢象升,赏赐宣大各军内帑银三万两、御马五百匹、太仆寺马一千匹,银铁鞭五百条,命卢象升出兵迎敌。

  卢象升率军抵达通州,发现集结在此的明军数量不少,但期待已久的祖大寿连影子也见不到——这家伙根本不敢来,借口清军来犯,赖在锦州不动窝,高起潜还不错,拉来了四万关宁军,这也是勤王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其他各部明军则杂乱不堪。清军这时已接近通州,卢象升顾不上整军,命令诸将组织选锋队,十月十五日是月明之夜,各路同时偷袭敌营,务必一战而胜挫敌锋芒,严令将士拼死一战、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吁,违令者斩。

  高起潜吓了一跳,对方的兵力、装备、主将如何还没搞清楚,就敢玩劫营,你当东虏是流贼啊,再说明军这幅乱糟糟的样子,走夜路都会走散,干得了这活吗?使劲摇头反对:“只听说雪夜下蔡州的典故,从未听说月夜奔袭,月光皎洁如何偷袭?道路遥远何以力战出奇?出奇兵宜少不宜多,若十路齐发,一张皇机密便泄。”

  卢象升当然不会听阉人的话,十五日半夜率宣大各军首先出击,其他各部尾随接应,清军似乎被打个措手不及,马上向后撤退,但接下来就是一场闹剧——明军接应部队到达孙堠附近,发现周围有清军活动,在辽西混了多年的高起潜突然反应过来,随即下令迅速撤退,关宁军后撤,其他各路明军也不傻,跟在后面就跑,已经冲到前面的王朴、杨国柱、虎大威听到后面动静不对,也毫不犹豫掉转头拼命逃窜,卢象升见大势已去只好下令撤退。也幸亏高起潜经验丰富带了个好头,明军这一路上大呼小叫,打着火把玩夜袭,瞎子都知道他们想干什么,清军作为搞奔袭的老手,这回想玩个大的,把明军引入包围圈一举歼灭,没想到被老奸巨猾的高公公识破,戏演砸了,除了收获一大堆明军丢弃的甲仗、兵器,战果寥寥无几。

  孙堠战败,明军矛盾大爆发,高起潜发誓诅咒绝不再听卢象升的命令,其实他从一开始就瞧不起这个没干过边事的文臣,大同总兵王朴更不会把卢象升当回事,一抬脚居然跑到关外躲起来,这下想找他都不容易了,杨国柱、虎大威胆子小,乖乖地回到大营,不过两人也开始打小算盘,卢象升则欲哭无泪——一场闹剧让宣大各军锐减到不足两万人。


  (https://www.bxwxbar.com/book/45739/2681883.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