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大明之朔风疾 > 第275节

第275节


  ?大同人开始交头接耳,曲沃李家在SX大名鼎鼎,李建极也是晋商中的翘楚人物,他在丰州入阁拜相预示着什么,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诸位,给大家交个底,丰州银钞局打算扩股,有识之士皆可入股,天下还有什么生意能比得过造钱?我老范肯定是要入股的,你们如果错失良机,就等着儿孙们抱怨吧,”范永斗缓缓站起来,指着众人大声说道,“《归化誓约》你们都知道,大统领府信守誓言,丰州商会有自己建的商军保护私产,有自己推举的断事官审理狱讼,还可选派议事官议政决事,议事院就是我们建起来的,今后极可能拿到修订律法、公举官员的大权,在丰州可以站着挣钱,而你们呢,就像一头猪等着宰割,连给狗官行贿送钱也得看脸色,活得窝囊呀!丰州这片新天地难道不值得你们向往吗?支持丰州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啊!”

  “阳和支持丰州,绝不能让丰州有任何闪失,银钞局扩股一定要给我们留一份。”

  “有丰州在,我们腰杆直了、胆子壮了,东虏、蟊贼、烂兵都不怕,连官府也不敢随意敲诈、摊派,我们支持丰州。”

  “阳和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保丰州就是保自家!”

  几个阳和士绅大叫起来,这几个家伙很可能是范永斗安排的托。大同的士绅、富商们不再吭气,垂下头陷入沉思,会议开不下去了,杨庭芳请求给他们一天时间考虑。

  第二天一大早,杨庭芳和几个大同头面人物找到范永斗、马士英,这几个家伙一脸倦态、眼圈发乌,显然昨晚没睡好觉。杨庭芳首先表态:大同人绝对支持丰州,也愿意入股丰州银钞局,而且可以立即筹集十万两白银先存入银钞局,算是入股的定金,但大统领府也必须答应他们几个条件——首先,丰州必须向他们颁发经商堪合,视他们为丰州商人,大统领府给予本地商人的一切待遇,也须同等给予他们;其次,丰州可以要求他们依法纳税,但他们也要在丰州议事院、丰州商会中有代表,同时有权当选丰州各级官署及法司的官员;第三,丰州必须竭尽所能为他们提供保护,包括帮助他们组建忠义救国军用于自卫,以及抵制官府的恶意侵扰,必要时丰州须出兵相助;第四,丰州须为他们经商提供一切便利,包括在归化设立大同银钞行,以及利用丰州现有渠道往来货物。

  “老杨,你们太狠了,我们辛苦多少年才得到的好处,全让你们占了便宜,不行,你们拿了好处,生意却在大同,怎么收你们的税。”范永斗摇起头。

  “我说得很明白,在归化设立大同银钞行就是为了买卖结算,到时候几张钱票就把买卖做了,利用丰州现有渠道往来货物,主要指你们控制的SX军商那条线,钱和货都不让大明官府沾边,我们的税全部在丰州缴纳,一分银子也不留给官府,那帮龟孙子可把我们坑苦了,贪墨、摊派和强捐的钱比税钱还多得多。”杨庭芳答道。

  “就这么办吧,有什么问题我去找总理大人、襄理大人去说。”马士英连忙答应下来。

  得胜堡的南门堡上,李槐看着一车车白银送出边墙,心里轻松了很多,有这些银子不仅可以解财用的燃眉之急,民愤也会平息许多,只要不打仗今年应该挺得过去。

  “玉山,总督大人真的无路可走了,汉民和你都是他的老部下,这种时候应该帮他一把呀!”大同参议朱以谦见李槐心不在焉的样子忍不住说道——张宗衡惨了,朝臣不肯承担责任,眼前的大同危机又无法可解,所有的黑锅只能他来背,上吊的心都有了,朱以谦为同乡好友担心,厚着脸皮来求丰州帮忙。

  “仲康兄,你让我们如何帮忙?一千多条人命啊,不是一个简单的误会解释得了的,总督大人对我们下手的时候,可曾想过汉民和我都是他的老部下,在他心里也许认为我们都是汉夷,死了活该,大同高官中也就你仲康兄把我们当人看,我没说错吧?”李槐冷笑一声答道。

  “他那是一时糊涂,受了朝中奸党的蛊惑,玉山,为兄求你了,救救他吧,石林兄快六十的人,经不起牢狱之苦啊。”朱以谦说着眼泪快下来了。

  “仲康兄真是好人啊,”李槐叹了口气,想了想说道,“这样吧,总督大人若是不嫌弃,可以到丰州避一避,当然大法司也要以衅起战事议他的罪,不过我和汉民一定会设法赦免他,以后他老人家就在丰州养老吧。”

  “不行,石林为官大半辈子,让你们议他的罪还不如让朝廷议罪更体面,他绝不会接受。”朱以谦断然拒绝。

  “他还是瞧不起我们,算了,你带些建夷的首级回去,让他自己去糊弄朝廷吧,我们只能做到这一步了。”李槐淡淡一笑,随后很认真地对朱以谦说道,“总督大人走了,你这个参议恐怕也当不长,鄂尔泰大断事一直很看重你,到他那儿去吧,我们一起在丰州干一番前无古人的大事业。”

  朱以谦红着眼睛不住摇头:“我不干,石林兄走了,我就回临清老家教书糊口,粗茶淡饭也心安理得。”

  “如今天下大乱,恐怕教书糊口也难,仲康兄精通律法,切勿耽误了自己的好才华,”李槐拉着朱以谦的手,边走边说道,“还有件事可以告诉你,金人提出和议,我们已经接受了。”

  “和议,和建奴和议,你们,你们……”朱以谦吓得挣脱李槐,手哆嗦着不知该说什么。

  “没什么大不了的,和议总比打仗好,我们忠于大明,但也绝不会任人宰割,朝中奸党休想再暗算我们。”李槐大笑着扬长而去。

  闰八月上,威宁海子东,秋天即将过去,海子里的水还透着墨绿色,绿草却开始泛黄,一阵风吹来,草原上掀起一波波绿浪,两队骑兵踏浪相对而来,马蹄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越来越近了,马上的骑士渐渐地能看清对面来人的脸,不约而同地停下来,两边为首的人随即下马,伸出双臂向对面走去。

  “爱塔兄,滦河一别有四年没见面,我想见你又怕见你,没能保住你一家人的性命,我心里有愧啊!”萨哈廉紧紧地抱住刘兴祚,眼里流淌着泪水。

  “事情已经过去就不必再想,我的妻儿、兄弟应该在天堂安静等待,总有一天我还会见到他们,倒是你一直让我担心,库尔缠、达海、英格都走了,我就怕再失去你这个兄弟。”刘兴祚热泪盈眶看着萨哈廉说道。

  “额鲁呢,他在哪里?我想看看他。”萨哈廉擦了一把泪水,向刘兴祚身后望去。

  “他也来想见你,可来不了啊,你的人射了他一箭,还在归化养伤呢。”刘兴祚随手打了萨哈廉一拳。

  “伤得重吗?”萨哈廉的心一紧,随后又摇着头说,“他这人啊,一方的大帅还像小兵一样往前冲,我在阳和战场上看到他了,有时真想射死他。”

  “你,不成,他射死你倒很有可能。可悲呀,沈阳的好朋友就剩下我们三个啦,却不得不在战场上拼杀,这仗不能再打了。”刘兴祚叹息道。

  刘兴祚随后向萨哈廉介绍丰州的和谈代表——大统领府佥事那木儿、商务司知事马奇、兴和卫佥事革库里。萨哈廉也介绍了金国和谈代表——贝子硕托、户部承政英俄尔岱、文馆学士鲍承先。

  双方不是第一次打交道,有些还是老熟人,随便找了块草地坐下,让随从摆上茶点,边吃边谈起来。马奇、革库里与硕托、英俄尔岱几句话后就搂到一起,那木儿久闻萨哈廉大名,两人都是汉化的夷人,有的是话题要谈,鲍承先也凑到刘兴祚面前表示谢意——老鲍是大同府应州人,儿子鲍韬在他投敌后被下到应州大狱,这次金军打到大同,张宗衡、曹文诏欲私下请和,下令放鲍韬出狱去找鲍承先通融,路遇蒙古人打劫挨了一刀,幸亏被路过的丰州侦骑救回得胜堡,得知鲍韬身份后,也没有难为他,还把他送还金军,鲍承先父子团聚当然要感谢丰州大仁大义。

  “萨哈廉贝勒,大统领经常说起你,称你是很有学问的巴克什,听说你掌管金国礼部,我也掌管丰州宣教司,一直想当面向你讨教。”那木儿打量着萨哈廉,故意用汉话说道。

  “那木儿佥事,我们诸申识字的不多,巴克什也没你想的那么有学问,你们大统领如果还在金国,肯定也是巴克什,他的学问如何你一定清楚,”萨哈廉微笑着也用汉话回答,喝了一口茶后又说道,“不过,我们一直在努力,大汗有令凡十五岁以下、八岁以上者,皆令读书,我们还设立了文馆编译汉文经史,《金史》已经完成,《辽史》、《元史》也在编译之中,你们那里怎么样?用蒙文编译经史容易吗?”

  “我有个汉名叫王保柱,你可以称呼我的字——新生,”那木儿有点得意,摸出两本书送给萨哈廉,“丰州人不讲虚的,用汉文又省钱又省力,直接就用汉文授学,所以不用编译汉书。我们在百户所、千户所、卫所设立了三级学堂,想读书的孩子无论男女都可以进百户所学堂学习识字算数,从中选出学业优良者进入千户所、卫所的学堂,其中最优者进入丰州书院,各百户所的教谕,除了教孩子们读书,还利用农闲和夜晚给成人宣读政令、解释断例、传授道理,同时也教大家认几个字,这两本《丰州小学》、《丰州志略》就是我们的蒙学书,明年我们的《丰州大学》、《丰州格物》也该编成了,你可一定要指教呀!”

  萨哈廉捧起书读了不一会儿,就大惊小怪叫起来:“怎么能这样教孩子,亚里士多德是谁?亚细亚是什么?水轮机又是什么?把种田、放牧、做生意都讲到了,圣贤之言却寥寥几笔带过,孔子、朱子的学问太深也就罢了,连《孝经》这样最起码的学问都不提,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如何懂礼义?你们会耽误孩子们前程的!”

  “我们觉得这样挺好啊,孩子们多学点实在的以后才能安家立业,我们大统领说了,圣贤书越读越糊涂,考科举当了官也是害人害己,还不如学点经世济用的学问,西学的学问最适合我们。”那木儿有点不满地说道。

  “你们不读圣贤书,那可如何选官?”萨哈廉不住地摇头,金国已经设科选录举人,这只是个开始,以后肯定开科举选进士。

  “公举呀,谁有本事乡亲们最清楚,只要愿意为大家做事,就可以被推举为官员。”那木儿不屑地答道。

  萨哈廉不说话了,丰州还停留在部落阶段,这种事额鲁干得出来,自己不好好读书,也看不得别人读书,丰州的孩子被他毁了,不知道猴年马月才出得了一个举人、进士。

  “你好好读读这两本蒙学书吧,也许我们以前认为对的,实际上都错了”刘兴祚轻轻拍着萨哈廉说道。

  中午过后,大帐搭起来,双方代表互相谦让着入帐,但随后就换了一副翻脸不认人的面孔——谈判从一开始就陷入僵局,金国的国书开头是“大金国国主致土默特洪巴图鲁”,把丰州贬成黑人黑户,而丰州的国书开头是“大蒙古汗国大济农彻辰巴图鲁致辽东大金国国主”,也完全不承认金国在蒙古利益,双方都表示不接受对方的国书。

  “你们无视丰州存在的现实,这是对我们的赤裸裸挑衅,国书必须退回去修改。”刘兴祚冷冷地说道。

  “大蒙古汗国覆灭已是事实,你们打出这个旗号不过是想图谋大金国的外藩而已,这是白日做梦,你们的大统领想称汗,我们可以支持,但休想替大蒙古汗国还魂,你们的国书也必须修改,”萨哈廉也毫不客气。

  “我们知道察哈尔汗死了,察哈尔人也没有拥立新的大汗,大蒙古汗国在天上吧!你们想和谈就要拿出诚意,把察哈尔汗的遗眷、部众都交出来,别以为我们不知道察哈尔汗的老婆和独子在你们手里。”硕托也装模作样说道。

  “察哈尔汗有遗诏,封我们大统领为大济农,职同副汗有权掌管大蒙古汗国一切事物,有丰州在大蒙古汗国就还在,以为大蒙古汗国覆灭是你们一厢情愿,一个人也不会交给你们,相反我们要求把西拉木伦河和喀喇沁的土地、人口交还我们,以此表示你们的和谈诚意。”那木儿郑重答道。

  “你们到底是来和谈,还是来挑战的?想要大金国的土地、人口就拿血来换。”鲍承先听不下去了,拍着桌子叫起来。

  “老鲍,这里没你的事,带着耳朵听就是了,少给我拍桌子吓唬耗子,别忘了这是在我家门口,打起仗来谁怕谁呀!”革库里轻蔑地嘲讽道,鲍承先马上有点焉了——他的身份太尴尬,以明军副将身份降金,老汗照样给他个金军副将头衔,与范文程、宁完我这帮自己找上门求职的人不同,他在八旗中算不得奴才,但说话也没分量,这次派他作为和谈代表纯粹是天聪汗想显摆大金国重视汉臣,实际上只是个陪衬,确实轮不到他多嘴。

  “革库里,你可是叶赫人,也想替大蒙古汗国还魂?”英俄尔岱马上也嘲讽革库里。

  革库里早就不是当初窝窝囊囊的大明宣府抚夷总兵了,投靠丰州后底气越来越足,马上就还口道:“对呀,我就是喜欢大蒙古汗国,你能把我怎么样?我还想替叶赫复国呢。”

  太过分了,这简直是在挑战大金国的底线,金国代表发飙了,大呼小叫跳起来,丰州的代表也毫不示弱地卷起袖子,双方推推搡搡就要动手。两边的首席代表刘兴祚、萨哈廉坐不住了,赶忙起身制止斗殴——双方其实都无力打下去,回到谈判桌前更现实,虽然恐吓对方是必须的,但也不能太提虚劲呀。

  “这样纠缠下去不行,爱塔兄,有些事不如暂且搁置,以后总有解决办法,大汗相信额鲁的为人,同意以他俩的个人名义谈,你觉得如何?”萨哈廉问道。

  “可以,但如何称呼?”刘兴祚想了想问道,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李榆离开阳和时与他交换过意见。

  “他俩在沈阳时情同父子,就以父子相称吧,不过我保证这只限于私人称谓,不影响金国与丰州的关系。”萨哈廉诚恳地说。

  “以前好办,但库尔缠被杀后,汉民一直对你们大汗心存芥蒂,”刘兴祚摇摇头,犹豫了一会儿又说道,“这样吧,汉民称你们大汗为父贝勒,绝不能称父汗,这也是我们最大的让步。”

  ;


  (https://www.bxwxbar.com/book/45739/2681832.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