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大明之朔风疾 > 第256节

第256节


  ?李十九断断续续说道,家主李永芳卧病在床,对明用谍事务全部移交李家二公子李率泰掌管——与英格不同,李率泰从小被老汗收入宫中恩养,很受天聪汗信任。今年开春,李率泰向明国宣府、大同、SX和归化四镇派出大批谍者,任务是收集军情和煽动造反。归化这一路由李十九带队,不过丰州卫所组织严密,很难混进去,无奈之下,他把手下派往察哈尔潜伏,自己带两个人冒险去了威宁海子的棱堡群,结果被投顺丰州的诸申识破,他也落到这种地步。

  这个小人物知道的只能是这些,刘兴祚点点头说道:“李十九,你先在这里养伤,以后是走是留全由得你。”

  “算了,大公子死了,老爷也难呀,不能再给李家添麻烦了,我的骨头都被打断了,浑身疼得要命,不死也是个废人,刘大人就给我个痛快吧。”李十九盯着张世安狠狠地说道,张世安却满不在乎,落到锦衣卫手里,开口求活的人少,求死的人才最多。

  望着这个瘫倒在地的血人,刘兴祚叹了口气挥挥手,两名亲兵进来抬起李十九,刘兴祚低声吩咐:“办完事,找口棺材把人埋了。”

  “大人,看来建奴要下手了。”薛显光对刘兴祚说道。

  刘兴祚冷笑一声,扭头对张世安下令:“派人去金莲川、去大同抓人,动作一定要快,把金国奸细都给我揪出来,你也立即赶回归化,通知大统领府,金军可能来犯,请务必加强警戒。”

  张世安答应一声退下,当天夜里就出发了。

  归化,大统领府对张世安的报告并不惊奇,这是意料之中的事,金军吃了大亏,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双方早晚要分出个胜负,能够有两年时间休养生息运气够好了。赞画军务处甚至有些跃跃欲试,丰州的疆域、人口和军力增长迅猛,实力远超两年前,不打一仗还觉得手痒,杜文焕、白显志等人力主增兵兴和卫,拒敌于国门之外。大统领府考虑再三后,下令征调库拜、朝鲁的骑兵后营、杜宏方、秦虎的步军后营进驻官山大营——这两个营的兵源补充地就在兴和卫,一旦战事来临马上可以扩充建制,同时赞画军务阿萨里也奉命前往东部行台,协助刘兴祚处理军务。大统领府认为,东部军队除增兵两营外,其他还有费扬武的兴和骑兵营、袁烈的兴和步兵营以及达尔汉、失烈礼的两营察哈尔骑兵,六个营以布通河、威宁海子两处棱堡群为依托,完全有能力扛住金军的第一轮攻击。

  大统领府目前焦虑的是今年的旱情,如果仅仅是丰州干旱倒也不怕,依靠严密的卫所组织和多年修筑的水利,丰州人自信能挺过去,但问题是SX自去年入秋到现在滴雨不下,民大饥,逃荒乞活者不计其数,而去年接任大同总兵的曹文诏、SX总兵张应昌到HN追剿SX流贼,SX贼高家计等趁机死灰复燃。天灾人祸之下,SX糜烂几成定局,SX后院不稳,丰州也得跟着倒霉,偷越边墙进入丰州的SX人络绎不绝,宣德、东胜两卫对此束手无策,尤其是宣德卫,原籍SX的人占到一半以上,他们究竟放了多少老乡进来,谁也说不清楚。人口增加必然导致粮食紧张,云荣有些害怕了,主张立即实行粮食限价,同时禁止输出粮食,李建极则认为限制粮食贸易反而会使粮食外流,主张扩大粮食交易,任其价格波动,反正丰州人人都有田谁也饿不死,粮价上涨还会让大家发笔小财,逃进来的人也可以补充丰州的劳力,矿厂、作坊和职田、军田正缺人干活呢。大统领府最终采纳了李建极的建议,同时向各地发出广种土豆的号召,一时间“土豆是个宝,有它才能吃得饱”、“土豆好吃又管饱,灾年种它就是好”的标语铺天盖地而来,李槐悲哀地说丰州人以后恐怕要吃土豆过日子啦。

  另一个消息也让大统领府胆战心惊,察罕脑儿卫来报,西北爆发瘟疫,GSNX两镇最为严重,同时也波及到鄂尔多斯部分地区,已有上百人死亡,大统领李榆下令封锁黄河沿岸和延绥边墙。过了没多久,东胜卫也送来急报,SX保德、河曲一带出现疫情,死亡人数不详,但已造成大批百姓外逃,其中一些越过偏头关进入丰州。大统领府再也坐不住了,下令东胜卫同知拓养坤进驻偏头关,无论如何也要阻止流民进入丰州,同时征调钱粮援助察罕脑儿卫、东胜卫。

  今年注定是个多事之年,春寒、干旱、瘟疫接踵而来,如果金军再来西侵,这个局面如何应付?刘之纶日夜焦虑,白发也增加了许多。去年底他赶走大法司,硬把巡抚府搬进大统领府,亲自过问大统领府的政务,从此他的好日子到头了——丰州的权柄不是好拿的,这里首先要考虑生存,其他的都是废话,凭他读书学到的本事拼死拼活也玩不转,时间一久,他再也不敢自以为是了,遇到事一定要把大统领府的官员找来一起商量。

  近来事态多变,刘之纶特意把鄂尔泰、李槐、李富贵三巨头叫到自己的书房议事——他看明白了,这三人才是丰州的实际掌舵人,李榆更像是拿刀的保镖。

  李槐如实地报告了近期的情况以及大统领府的各项举措,询问巡抚大人有什么意见,刘之纶捂着头沉思一会儿,摆摆手说道:“本官想知道的是,如果建夷西侵,归化镇能否取胜?战果能有多大?”

  “赞画军务处认为,以我军目前的实力击退金军完全有把握,但战果不会太大,金军很可能在与我军交战不利的情况下,将攻击方向转移到宣府一线,与我军决战的可能性很小,那样只能是两败俱伤,敌我双方都不愿出现这种情况。”李槐答道。

  “如果建夷攻进宣府、大同乃至SX我归化军能否断其后路,将其一举歼灭?”刘之纶心一紧,又继续问道。

  李富贵毫不犹豫地回答:“不行,追击建夷只能动用我军主力,而且还必须征用大批民夫、车马,钱粮损耗十分惊人,无论是胜是败都非丰州承受得了。”

  “如果朝廷下旨,你们也打算抗命吗?”刘之纶不满地问道。

  “我军守土有余,但实力不足,难以远途作战,我们在丰州辛苦了七八年,不能把这点家当豁出去,而且我们在关内作战也没有取胜的把握,刘大人,你是关内人,你觉得关内的官府、官军值得信任吗?”鄂尔泰不以为然地答道。

  刘之纶站起来,在书房里来回走了几步又问道:“李帅在做什么?他呆在河套不打算回来吗?”

  “察罕脑儿卫来报,西套出现大批溃散的察哈尔人,汉民不敢放他们进河套,正在设法安抚他们。”李槐答道。

  “算了,你们告诉他,在外面想呆多久都由得他,永远躲着本官也行。”刘之纶鼻子哼了一声,挥手对大家说道,“宋老大人、鹿老大人要回关内老家了,你们都随本官去看看他们吧。”

  宋统殷去年冬天就觉得身体不适,大病一场后知道自己去日不久,今年开春儿孙赶来看望,当即决定回老家SD即墨,死也要把骨头埋在家乡,鹿善继的想法跟他差不多,打算回定兴老家等死,丰州书院委托给五十出头的孙奇逢。两位老人明天就要离开归化,李榆在鄂尔多斯无法脱身,特意派吴先、陈二柱送他们回家,车马、护卫都准备好了。

  刘之纶等人到了丰州书院里老先生的住处,张之耀、李曜等弟子都在院子里抹眼泪——老先生们虽然严厉,但对弟子倍加爱护,几乎视若子侄,丰州按一等中品发给他们的俸禄,一文不取全部贴补贫寒弟子,每日以粗茶淡饭为乐,有师若此,弟子们也视其为亲父,一别之后恐难再见,孩子们伤心啊!

  小声安慰几句孩子们后,刘之纶等人进了宋统殷的卧房——老人已经卧床很久,但精神头还不错,鹿善继、孙奇逢、王徵和金声正陪着他说话,宋统殷的儿孙把大家让进屋内,悄悄关上门出去了。

  “元诚,你来的正好,我这身体不中用,恐怕再也回不来帮你了,今天在座的都不是外人,有些话索性摊开说,趁我老头子还在,大家一起议议。”宋统殷坐起来招呼道。

  刘之纶连忙上前扶住宋统殷,沉吟片刻才说道:“献征兄,我也不瞒你了,我心里害怕呀,归化的学术太杂,儒学、西学、佛学各成一派,而大明的官制、律法也备受排斥,你所说的教化无济于事,如此下去,最终会成为大明一域,还是大明一患,我实在不敢想下去。”

  “刘大人,丰州不同于关内,各种势力根深蒂固,冒然打压任何一派都会后果难测,只能采取‘同族异俗’的办法,让其相互制衡逐步融合,如果推行明国那一套会更糟糕,说不准明天就会血流成河。”鄂尔泰摇着头说道。

  李槐又补充道:“刘大人,其实我们一直在小心翼翼地接受教化,我们剃了发,但也去掉了辫子,我们穿圆领直开衣裳,但也废弃了左衽胡服,我们引入了西学,但也借此把汉话普及到各个学堂,丰州久属荒蛮之地,先行开化更为现实,我们所作所为不过为了生存而已。”

  “本官自然不想自取烦恼,可你们收容大明逃官、逃犯甚至白莲教匪究竟意欲何为?这些人在丰州为所欲为且教唆百姓反明,难道他们也能帮你们开化?”刘之纶冷笑一声问道。

  “大人,丰州汉人本来就多为逃卒及白莲教众后代,再来一些何足为奇,抓是抓不完的,只要他们能奉公守法,大人何必计较他们的过去。”李富贵摆手说道。

  刘之纶站起来指着李富贵喝道:“本官可以不计较他们,但你李念丰呢,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到底是什么人?大明究竟欠了你什么才让你如此仇恨大明?本官敢肯定,只要时机成熟,你一定会当大明的叛逆,带着铁骑杀向自己的父母之邦。”

  李富贵脸色立即阴沉下来,过了好一会儿咬牙切齿地答道:“天下非一人一家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李某心中只有天下人,有朝一日也只会叛家朝不叛中国。”

  李富贵说完狠狠地盯着刘之纶,宋统殷一把拉住刘之纶说道:“元诚勿怒,先听老夫说,你一定知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典故吧,这里就是典故发生的地方,世人皆以为‘胡服骑射’只是教人骑马射箭,其实哪有那么简单,汉人以农耕为业,无论怎么教也很难练出一支骑兵,赵武灵王不拘周礼,尊重胡人、胡俗,类似今天丰州的‘同族异俗’之策,融华夷各族为一体,赵地胡人由夷入华,甘愿为国征战,赵国才有了一支强大的铁骑,有实力挑战强秦。老夫也曾左思右想,教化究竟为何?现在总算想通了,胡化也罢汉化也罢,只要能守土安民就好。”

  鹿善继点点头说道:“元诚,我们刚到时也跟你一样,处处看不惯丰州的所作所为,但时间久了也不得不反省自问,难道把大明的圣学、律法搬来就能解决问题?其实不然,我朝圣学、律法弊端丛生,眼前的现状便是明证,若是套用到丰州,恐怕情况只会更糟,还不如许其自行开化,也许能走出一条新路也未可知。”

  李槐马上说道:“圣学自沦为官学,早已面目全非,读书人求学只为做官,无意开拓进取,自唐以来科举愈兴,中国国力却愈弱,所谓天朝也不过固步自封,为今之计唯有考据古今,以正本清源继往圣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盛世,丰州便是这样做的……”

  “玉山,你们那套尚贤尚同、选贤举能、重视工器的法子,与墨子之学有几分相似,不过只能用于小邦寡民,治理天下还是要用孔孟之学。”宋统殷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李槐的吹嘘。

  李槐无言以对,丰州地盘小、人口少,而且几乎都是穷光蛋,目前这一套做法还能勉强应付,但将来人口多了、地盘大了,那时又该怎么办?

  “《易经》有云‘与时偕进’,玉山好好体会吧。”金声笑着拍拍李槐的肩膀说道。

  众人谈了一会儿,看天色不早劝宋统殷、鹿善继两位先生早些休息,然后告辞结伴而去,刘之纶就住在隔壁的院子,留下又与宋统殷多说了一会儿话。

  “元诚,你不该如此对待李念丰。”宋统殷不满地说道。

  “此人来路不明,又极端仇视大明,归化的反明势力唯他马首是瞻,若非在关内,我一定拿他问罪。”刘之纶愤恨地答道。

  “你绝对不可动他,丰州乃夷人、反贼、逃犯存身之地,难道能指望他们忠于大明吗?李念丰虽然也反明,但他是个聪明人,绝不会公然造反,相反还会约束其他人不得妄动,如果他不在了,这伙人万一作乱,那时大明就大祸临头了。”

  “李汉民呢,他难道压制不住那些反贼?”

  “李汉民当然压得住,但他是什么人你还不了解?他根本不在乎朝廷、皇上,谁动他的人他就敢和谁翻脸,你应该看得出,鄂尔泰、李富贵、李槐,是他实行制衡之策最关键的三个人,以后也许是巴图、云荣、那木儿,他绝不会让任何人动他们一下,不过,你也别生气,谁想动你我,他也一样不会容忍。恭喜你收了个好弟子啊,汉民其实比谁都聪明,他有自知之明,离权柄远远的,而且把自己搞得有苦又累,结果权势反而越来越稳,我想没哪个傻瓜有兴趣抢他的苦差。”

  刘之纶苦笑一声,不再说话了,这个弟子既让人恨又让人爱,明明很聪明却不喜欢读书,满脑子都是乌拉山那帮野人教给他的东西,伦理纲常全然不理,谁对他好就记谁的情,所作所为几乎与夷人无异,恐怕皇上在他心里还不如身边一个马夫。

  刘之纶恍恍惚惚告辞走了,夜里做了个噩梦,丰州铁骑挥师入关,京师百姓大开城门迎接,黑鹰旗在城头高高飘扬,而给丰州军带路的居然就是他,他被吓醒了,这一夜再也没睡着。

  第二天一早,宋统殷、鹿善继上路了,丰州大小官吏和丰州书院的弟子一起为他们送行,送行的人群一直过了黑河才停下,书院的弟子望着远去的恩师忍不住嚎啕大哭,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到师傅——宋统殷回到即墨老家没多久就病重而亡,而鹿善继的死则堪为悲壮,崇祯九年七月,清兵入直隶攻定兴,六十二岁的鹿善继慷慨赴难,携子侄入城协守,城破死战不降,死于清兵刀箭之下。

  ;


  (https://www.bxwxbar.com/book/45739/2681813.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