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寄生凤雏 > 84 峰回路转

84 峰回路转


  诸葛亮本想细问,但眼下的一副烂摊子还等着他去收拾;于是又与宁剑娘寒暄几句,邀请她天亮后到庞德公府一齐去见黄月英后,这才折回火灾现场;老实讲,先前宁剑娘的话虽不能尽信,但却也蛮合乎情理。

  何况只要找到那个已经落入守军之手的人,疑惑便能迎刃而解,反之,如果没有,那也就能说明宁剑娘才是真正的主凶。其实诸葛亮现在放过宁剑娘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己打不过她,整个襄阳城恐怕除了黄忠之外,再无一人是宁剑娘的对手,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惹恼了这位宁大姑,后果可是相当严重的。

  -----分割线-------

  襄阳东城外,好不容易逃脱出去的曹翰和随行甲两人,以平生最快速度向西北面奔去;待曹翰两人奔赴十里路途,刚来到曹军营地前,顿时被一群哨兵团团围住;“别误会,自己人。”

  某哨兵道:“什么自己人,是襄阳军的探子吧,抓起来送到夏侯将军营帐去。”

  曹翰怒道:“我是豹突骑副都尉曹翰,这是豹突骑百人长张艺,我有紧急军情要立刻禀呈征西将军。”

  哨兵只当他是说谎,仍旧用气焰嚣张的语调说道:“凭你也想见征西将军,谁知道是不是刺客假扮的,来人,麻绳伺候。”

  “大胆。”张艺(随行甲)喝道:“你瞎了眼是吧,快叫你们都尉出来。”

  一时间两人吵闹不休,几乎要立刻动起手来。

  “谁人在外喧哗。”一位身披铜甲的当值将官走了过来,众兵士连忙纷纷让出道来;这将官本来正在熟睡,却不想被人突然吵醒,心情自是极为不爽;待走上前来,见到两名黑衫男子,随意挥手道:“先带入马房关起来,明日再说,哈,别打扰老子睡觉。”

  曹翰定睛一看,冷声道:“淳兴,你这脑袋是不是不想要了,连我都不认得。”

  当值将官听到有人念起自己名字,这才连忙揉搓着眼睛,重新看了又看;“你是。”

  “是你个头,还我二十两马吊钱。”

  众兵士一阵暴寒,淳兴疑道:“你不是豹突骑的曹都尉么,怎么会这副打扮。”

  曹翰伸手将压在脖子上的长枪拨开,踏步向淳兴迎了上去,“废话少说,待我向征西将军禀报军情后再来和你们这班混球算帐。”

  淳兴道:“都尉有所不知,征西将军与程将军一同去了义阳,现在是建威将军在营中坐镇。”

  建威将军便是徐晃,曹翰奇道:“十万大军还有多少在这,有没有三万。”

  淳兴轻咳道:“比你估计得稍微少那么一点,只剩两万五千人,其余四万人全去协攻义阳;那魏文长真是员悍将,靠那么一座山城居然和五万大军斗了那么久,现在应该是九万大军。”

  曹翰叹道:“还好只是魏文长,而不是庞士元,我在桂阳这几天算是见识到了,那凤雏真是不简单。”

  淳兴愕然道:“就是那发明耒阳怪盾的凤雏庞士元,前天真是让我们吃尽苦头,要不是我福大命大,恐怕早就死在那手弩之下。”

  两人一路说道来到徐晃营帐前,两名铜甲带剑侍卫将其拦住,“将军已就寝,有何事。”

  曹翰道:“在下豹突骑副都尉曹翰,有关于襄阳紧急军情禀报,请立刻通传。”

  两名带剑侍卫稍一错讹,其中一人连忙转身走入营帐。

  --------分割线-------

  话分说两头

  人往往喜欢钻牛角尖,而且就算明知那是错的也义无反顾;自先头部队六千人被林飞虎的两个营杀得大败后,步骘又做出了一个错误决定,他居然亲自率军离开平阔地形开向山道;这一决策,让鄱阳军彻底钻入桂阳军的包围圈内。

  此次步骘带领的三万五千人中,共计有两万弓兵,一万三千刀盾兵,两千运输兵,其中陆逊带走了六千弓兵与八千刀盾兵;而先头部队的六千人中,就折了一千弓箭手和一千刀盾兵,损失可谓相当惨重。

  先锋官李渔依旧在山道下督战,眼见身后主帅领军前来,当知不妙;虽说自己只负责一个攻打山头,但折损的人数比例却占了七成,如果步骘要追究责任,肯定会落在自己头上;“将军,末将出师不利,被这五百小军给堵了下来。”

  步骘拉长着脸一言不发,只是伸出右手往里摆了摆,示意李渔过来;李渔明明比步骘要高出半头,可此刻站在步骘身前却垂头低耳,浑身上下流露着说不出的沮丧神态;步骘的声音很是沙哑,但说起话来却必定字正腔圆,“三千人对五百人,你是怎么打的,完整地给我说一遍。”

  李渔颤栗道:“我命兵士分三路齐头并进,原本逐渐形成围拢之势,可敌军司号兵举着个怪东西一个劲说脏话,其言语之刺耳真是人神共愤;兵士们一下子控制不住,便各自冲了上去,谁知道那五百小兵各个手持一面圆盾,与我方兵士展开对射,接下来的情况,您也看到了。”

  步骘双目本一直盯着不远处的山道上,那五百小兵在取得大胜后并未撤离,依旧在原地休整;桂阳军这是什么意思,诱敌之计还是虚张声势,“即刻派出探子勘查左右两侧五里之内有无其他敌情,如果没有,便继续攻占山道,反之则立刻撤出。”

  有这么严重,李渔虽然是毫不犹豫地立刻执行军令,但心中却泛起嘀咕;这通往山路的两侧都是寻常平路,虽然比起身后几里处的开阔地形更不利于行军布阵,但至少也不是那么容易中伏;除非,敌人能在五里之外形成严密的包围圈,不过如此一来,恐怕至少要十万大军才能办到。

  ;


  (https://www.bxwxbar.com/book/40481/2272240.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