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寄生凤雏 > 35 医圣张仲景

35 医圣张仲景


  难怪有句俗话说,官官相护,这官官相贪也是同理;虽然娄县丞等六人,不过是举手附议私吞金银矿洞,但这多月来落到他们手上的金银也不在少数;庞统二话不说,勒令众人在两日内上缴脏银,并要积极配合征收和派发那五万亩粮田的活动;娄县丞等有把柄在庞统之手,见又能暂时保留官位,自是连忙点头称是。

  谈妥条件后,庞统命六人即刻返回各自辖地,为派发粮田作准备;之后他再把那大厅内的五个墙头草叫了进来,依旧把先前关于粮田处理的一番话又说了一通;打发了这群县官之后,庞统这才平心静气地坐下来,等待几位参与分田事件乡绅的到来。

  在庞统看来,乡绅虽有钱但无权,稍稍威逼一下则大事可成;可惜这群乡绅中却有着一个他不好得罪之人,那人便是张长沙的表侄张庆元;张长沙乃是外号,其本名叫张仲景,由于其曾任长沙太守,故又被人称为张长沙;庞统预备无条件将五万亩粮田收回,其余几位乡绅倒也没有多话,可这张庆元却仗着名声浩大的表叔硬是拒绝庞统的提议。

  医圣的表侄,庞统心想,要不是自己爱惜他是名医的亲戚,早就勒令抄家查办了;记忆中,张仲景应当还没有将他写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编辑成册,若能从张庆元入手,岂不是能将张仲景老兄的巨著弄到手;“庆元兄,你花钱买的可是未经官证的田地,按照律法,我可有权没收并罚款;如今只是要求你们归还,以算是法外开恩,你又何必成为众矢之的呢。”

  张庆元生就一副肥耳肥唇猪面相,若不是张仲景当年家族皆遭瘟疫而死,只剩他与表叔逃过劫难,张仲景从而对其照顾有加,否则这无福之人又怎会成为桂阳的小地主呢;张长沙活人无数,名声远播,所以历来的桂阳太守对张庆元多少也有些敬重;庞统这一番恩威并施,显然没能让张庆元彻底转过弯来,“大人,您这么做不是强抢豪夺吗,我那一千两金子岂不是白花了;再说,眼看就要有收成了,一万亩地,那可是好几万担粮食。”

  二季稻才刚下种不久,再说那一万亩地满打满算也才能出两万担粮食,这张庆元可真能瞎掰;庞统微笑道:“大汉律法你不懂吗,如有疑问,可问下贵叔,他老人家曾是长沙太守,此事谁对谁错,自见分晓;庆元兄,关于种子钱,我会归还给你,其它的一概免谈;两天之内,你不主动交出田契,可别怪我不给贵叔面子。”

  庞统在言语之间多次提到张仲景,是想通过此事,将隐居多年的医圣给引出来;后世史传关于医圣生平有多种,有说其亡于建安十五年,有说其亡于建安二十四年,这一史实恐怕多半要从张庆元口中得以证实;果不出庞统所料,张庆元皱眉道:“我表叔当年好歹也与你叔庞德公交好,庞大人,你这又何必赶尽杀绝呢;是不是要我请表叔大人来,亲自说情。”

  虽然田一定要收回,庞统却想一睹这位流芳百世的医圣大家,当即借口道:“你如果觉得贵叔会为你一己私利而出言劝阻庞某,尽管一试;记住,两天之内。”

  最终张庆元气急败坏而去,反而是其余乡绅见庞统不追究他们私购粮田兼隐瞒纳粮之事,纷纷表示愿极力配合此次收田分田行动。

  ------------------------分割线------------------

  次日,众乡绅便将近四万亩的粮契交了上来,庞统立刻命人带话给耒阳县印刷厂,让他们赶印一批粮契初稿以供后日派田使用;张庆元没有交上粮契,却领着一位年过花甲头裹白巾的老汉走了过来,莫非他便是医圣张仲景,扮相也太平常了;张庆元张口大叫道:“庞大人,在吗。”

  庞统明明就坐在公堂之上,可张庆元却故作姿态高调行事,看来陪同在他旁边的必定是他表叔张仲景;但见那老汉目不转睛地望向自己,庞统当即起身去迎,“这位莫非就是活人无数的张长沙,久仰大名。”

  老汉回以微笑道:“太守大人过奖了,张某不过是懂得一些岐黄之道,比起庞大人的(新)造纸术和印刷术,那才真是活人(脑)无数。”

  能被后人称为华夏十圣之一,果然见识高远,庞统打心里对这位医者存有好感,态度上更是恭谨非常;将张氏叔侄请到内室,庞统亲自为医圣奉上茶水,这才坐到一旁问道:“不知二位此来所为何事。”

  张仲景缓缓说道:“听闻庞大人要将我家侄儿的粮田尽数收去,可有此事。”

  庞统淡淡笑道:“我只是收取张庆元从上任太守那买去的无契之田,这很合乎情理,而且也有法可依。”

  张仲景显然不清楚事情真相,听闻此言顿时一愣,朝张庆元狠狠瞪了一眼;“若真如大人所说,到也无可厚非;想来也是,以大人之高风亮节,又岂会助长不正歪风;老朽有事在身,就此告辞。”

  庞统连忙劝阻道:“张大人且慢,我有一要事想与大人相商,不知可否。”

  张仲景本以起身,见庞统语气陈恳,犹豫片刻后还是坐了下来;张庆元见计划失败,本欲立刻潜走,庞统冷哼道:“庆元兄,明天就是截止日,记得把田契交上来。”

  张庆元并未回应,甩袖而去。

  张仲景双手按于腿上,上身微微颤抖,显然是被自己表侄欺骗给气的;庞统呵呵笑道:“莫动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算是圣人那也容易被世间万俗所蒙蔽。”

  在庞统的劝说下张仲景这才逐渐平复心中怒气,庞统见气氛缓和,当即将心中设想一并讲出;初闻要将自己的药方编辑成册,印刷广播时,张仲景很是犹豫;“这医人之道各师各法,大体病征不可一而概之;就拿同种闷热风寒来讲,需依照患者年龄、性别、体态情况,调配不同药剂方可医治;张某从医三十余载,虽在驱寒杂症上稍有建树,但这出书著典怕是还不到资格。”

  要是连张仲景都没资格出医书,庞统真想不到当今还有谁有资格,至少那制造麻沸散的华佗和长乐名医董奉也是对其赞誉有嘉,自愧不如;当然华佗是在外科领域的天才,而董奉也自有其特殊之处,三者不可一概论之;庞统道:“华佗尚且著有青囊书,难道以先生之才还不足出书乎;庞某有此提议不为私利,只是想让后世人莫再走弯路,人不求流芳百世,但求能造福后人。”

  张仲景其实早已开始将所书医方编册,方才虽有些顾忌,但经庞统这么一说,已是有些松口,“就怕那些庸医随意揣测方中含义,到时非但不能医人,反而害人。”

  仁心厚德,庞统心中对张仲景的敬仰更是提高少许,“所以才要广众传播,让天下皆知,提高广大民众的医护防护水平,定能迫使庸医成良医。”

  迫使庸医成良医,庞统所言还真是惊世骇俗,说得张仲景心头热血狂涌;“好,我就将平生所学尽数交给大人,来完成这个伟大设想。”

  正是由于张仲景两本医经的大量印刷发行,使得各地掀起了一场学医狂潮,更引得华佗和董奉等一些医界翘楚纷纷涌入荆州;只是这些医界翘楚想找的人不是张仲景,而是署名华毅的那个发行人。

  (票票,收藏,推荐留下,谢谢)

  ;


  (https://www.bxwxbar.com/book/40481/2272191.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