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新汉1627 > 第六十二章 地契

第六十二章 地契


  王大有听刘二说到分地,他有了不同的意见,训斥了刘二,“你将米粮牛马分与村民,这些财物无有什么凭证,村民便是吃用也不妨事。杨世仁家的田地却是有官府认定的官契为凭,你们私下分了土地,所有的不过是自立的白契。一旦将来澄城县里的豪强勾连官府侵占村民的土地,杨家洼村民找谁说理去,岂不是要白白受罪?”

  刘二听明白了王大有的意思,他对明代社会的调研尚不够深入,左右没甚可回应王大有的说辞,他将问询的目光投向了平天尊。

  平天尊也不说话,冲陈红卫使了个眼色。陈红卫拱了拱手,开口给刘二解释,“《大明律》有载:典买田宅,凡典买田宅,不税契者,笞五十。仍追田宅价钱一半入官。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每五亩、加一等。罪止仗一百,其田入官。如今乡里豪强当道,将来只怕有人知晓杨家洼村里分地详情,强要侵占土地,本村村民却是占不得理来,怕是要吃大亏。”

  陈红卫见刘二兀自一脸懵懂,复将左近县里情势给刘二分说了一遍。

  明政府对县级的统治,多数时期是皇权不下乡,仅朱元璋与朱棣时期明政府对民间实施了相对有效的统治。

  朱元璋深感县里衙役勾结地方豪强祸害乡里的状况,对他治下的县级政治权力作了规划。明代乡村自行选举里长,多以粮多者充任,此等选举类似如今阿美利加的乡村自治。衙役则由社会地位低下的罪民充任,朱元璋以严格的法律与平民的上访监督(历史确有其事,朱元璋允许平民上访反映官僚的腐败行为)对他的县级管理体系进行管理。明代县里管理体系大致为“县令——衙役——里长——平民”,在朱元璋与朱棣统治的政治清明时期,县里官僚及士子地主与平民的关系大抵是合作多于对抗。

  朱棣死后,明帝国文官势力大涨,上层官僚腐败,反映到乡村,士子地主偷税漏税,兼并土地,衙役为祸乡里,欺压平民。经过数百年的政治生态演化,乡村土地兼并,县令大都以捞钱为业,乡村士子地主勾结衙役逃避税款,欺压平民。明末乡村官僚与地主欺压平民,群体之间的矛盾十分剧烈,士子地主勾结衙役侵占平民土地的事件时有发生,平民无处诉苦,往往不堪欺凌,家破人亡。

  刘二得了一番教育,清醒了过来。他们如今尚不曾起事,更遑论对澄城县实施统治。他如今给杨家洼村民分了地,只能私下立了地契,根本不可能得到明帝国澄城县政府的认可。等消息传开,估计转眼就有士子地主来替杨世仁抱不平,勾连县令官差将杨家洼村民揍一顿,将土地尽数占去,搞不好杨家洼村民还得有人送了命。

  平天尊不等刘二说话,他补充了几句,“今天村民同意分地,一是他们给杨世仁欺压的狠了,对杨世仁十分愤恨,非要分了他的家产不可;二是村民也知道私立地契不抵事,只他们尚有些侥幸心理,所谓‘民不举,官不纠’。不过我看有人早想谋划杨世仁家的地……”

  刘二摆了摆手,“别说了,这事往回推起个没完没了,难不成咱要放了杨世仁不可?我是非得砍了这个恶人不行,他的破事咱可都记了。”

  一旁王大富拍了桌子,“刘二,你急个甚,谁说要放了这个鳖孙了。咱给杨家洼村民分地是好事,只是咱又不是官府,咱不能反害了他们送命。两千亩水浇地,我就在这里想一想,我就能知道那些坏种的模样。”

  所谓“在那个山头唱哪枝歌”,依照刘二的计划,他们就是起事也暂时占不了澄城县,他们对杨家洼进行的土改运动,必须整出来大面上符合明帝国法律的结果出来。刘二他们干的杀人抢掠的勾当,如今反要遵纪守法起来,现实往往比传说更难以置信。

  刘二想了想,脑子里蹦了一个念头出来,“分地呢,咱肯定得干。不过大面上么,咱让杨世仁将地卖给村民,地契拿去官府缴了契税,盖了官府大印不就成了吗?”

  王大有瞪了刘二一眼,“杨世仁家好大一块地,七七八八地卖给旁人,换你是县令,你信吗?”

  刘二是个橡皮脸,王大有的训斥他压根儿没往心里去,他晃了晃脑袋,“那咱让杨世仁将地卖给一个人,地契送到官府完税盖印,其他的村民私下与这个人立了地契便成。反正就是大面上过的去,如今西安府根本不管咱们,咱不要如此提心吊胆的。”刘二说着,指了指杨六郎,“杨兄弟,杨世仁将地卖给你了,你便做杨家洼的大地主吧。哈哈!”

  杨六郎听了刘二的话,起身连连摆手,“我不行,我咋能有钱买了杨世仁家的地呢,万万不可。”

  刘二瞪了杨六郎一眼,“咱说你行你就行。杨世仁没得儿子,突然得了重病,他临死前将土地传给你这个堂弟,也是理所应当的嘛。”

  另外两个估价代表杨余粮与杨白劳纷纷开口劝说杨六郎,“小六,你就答应吧,你家与杨世仁家关系近,得了他家的地理所应当。”

  杨家洼村里除了杨世仁家的堂兄弟,就属杨六郎家与杨世仁家血缘关系近,杨白劳与杨余粮不待见杨世仁的堂兄弟们,很赞同刘二指出的杨六郎这个人选。二人更加不欲刘二等外人占了土地,非要杨六郎受了杨世仁家的地契不可。

  杨六郎兀自推托,刘二瞅了瞅王大有与平天尊等人。几人交换了意见,都对刘二的安排表示同意。王大有出言进行了拍板,“杨兄弟,杨世仁家的地契便由你受了吧,反正就是大面上糊弄人的,作不得数。日后有官差豪强欺压你,你还要村里人与你助威,你却不能当真作了地主去收租。”

  杨六郎左右推托不得,见王大有决定了,他只好答应。平天尊以前是卖字先生,陈红卫曾做过县令的师爷,这二人在此,照了刘二从杨世仁帐房里翻腾出的一大堆地契文书,杨世仁将土地赠送给杨六郎的地契很快写了出来。

  转赠土地文约

  书人杨世仁,系本县杨家洼村民,为因积年积攒土地贰千亩,坐落西峪河两岸,东至某某,南至某某,西至某某,北至某某。四至俱在。红契向年缴纳契税银若干两。今杨世仁某病重难愈,感念身下无嗣,身后祖宗无人祭祀,特将家中一应土地贰千亩转赠余堂弟杨六郎,以为后继,恐后无凭,立此文约永远为照。

  天启柒年拾壹月初陆日

  土地约书人:杨世仁画

  中人:杨余粮画杨白劳画

  受田人:杨六郎画

  亲笔

  文约永远为照

  明代允许民间私下买卖土地,地契须载明土地数量、坐落地点、四至边界、买卖条件,由当事人双方和见证人签字盖章,地契是转让土地所有权的证明文件。买卖双方未经官府验证而立的契据叫白契。杨六郎日后将白契拿到县里认定,缴纳契税,请县令在白契上加盖县里官印表示认可,白契就便成了红契。

  王大富瞅着陈红卫写好的地契,问刘二:“刘二,这地契得杨世仁与杨六郎他们一干人都去县里见官认定才行吧,那杨世仁能听你的?”

  刘二“嘿嘿”一笑,“大富哥,杨世仁订立了文书以后就死啦,他大老婆思念男人得紧,也随之故去。他的小妾李秋香尚在,由她与杨六郎一伙人去见官也可。”说着,他又转头问陈红卫,“陈先生,我说的如何,李秋香与杨六郎他们去县城如何?”

  陈红卫左右为难,只好实话实说,“按理说也行,不过杨六郎肯定得受县里的刁难,他得送了银子才行。而且这事得快,免得夜长梦多,一旦消息传了出去,只怕……”

  王大虎在一旁插话,“送银子能解决的事儿就不叫事儿,咱在杨世仁家抄了不差一千两银子。陈先生,你说咱得送多少银子,咱明天就派人带银子随杨六郎他们去县城。”

  陈红卫瞅了瞅王大有,又瞅了瞅刘二,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思虑了半晌方才开口,“这澄城县令我不曾见过,不知道他的胃口如何。我想着,咱拿出来大概三百两银子上下打点打点,差不多能办成这事。”

  其实“打土豪分田地”往往伴随着宣扬与征兵,刘二倒好,他的分地只是为了分地,一切都是悄悄地进行,宣扬地不要,纯粹是为了过一把瘾,实践一下平分土地的流程而已。

  刘二瞅了瞅王大有,王大有明白刘二的心思,他开口拍板,“三百两别不够用,咱带五百两进县城。万庆,你明天带了陈先生与杨六郎他们去县城,照着陈先生的指点行事,小心别出了岔子。”

  花万庆点头同意。刘二摸了摸自己的脑袋,突然加了一句,“万庆,你们这事儿得干的快点。郝有庆他在后院歇着呢,我估计他得知道咱分地的事,咱糊弄他两天,要是给赵庄那位知道了,咱的事难成。”

  杨余粮见事情定了下来,他开口询问:“刘先生,那咱们进县城跑地契,给杨家牛马估价的事?”

  刘二瞪了这位前富农一眼,“杨世仁家还有甚值钱的,咱地都给你们分了,打点关系钱也替你们出了,咱估价还能坑了你们不成?”

  杨余粮连忙摆手,“刘先生,咱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你们别不知晓牛马桌椅的价格,给弄差错了。”

  王大有清了清嗓子,“余粮老哥,咱都是农户人,谁都知道牛马的价格,你放心里去吧,咱弄不坏价格。”

  杨余粮见王大有开口,他没话可说,点头表示同意。

  ;


  (https://www.bxwxbar.com/book/39960/2222705.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