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星光闪闪 > 第八十五章 影片的评价

第八十五章 影片的评价


  看到观众开始从剧院退场,等候多时的记者们立即扑上去,寻找他们有价值的采访目标,当然著名的娱乐圈人士是最好的人选,所以王力洪、周杰论、蔡岳雄、钮承择等一干人都没有逃过记者的询问。

  “王力洪,看完《入殓师》后你有什么感想?”

  “棒!很棒!非常棒!”

  “周杰论,你认为《入殓师》怎么样?”

  “哎哟,不过喔。”

  …………

  记者们突然发现,这些艺人以及普通观众好像约定好的一样,对《入殓师》的评价都是极力赞扬,想要找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比登天还要困难。

  尽管艺人们的意见的话题性最高,但是影评人的评价才会是最中肯,不偏不倚。

  而这一次影片人仿佛收了制片方的红包一样,倒戈周昊,他们的观点和之前的观众并没有多大差别,只是他们的描述要详细的多。

  在周昊出来后,记者们全都迎了上去,他们想听听这部饱受好评的片子的创造者是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周昊,对于大家对《入殓师》一致好评,不知道你自己是怎么看的?”

  “我自己拍的电影我自己不好评价,如果非要我说一句的话,那就是‘天庭成员们,我没有令你们失望。’”

  “周昊,几个月之前内地著名导演陈凯格在观看《疯狂的石头》之后,为你感到惋惜,结果随后你拍了一部文艺片,要知道陈凯格导演的电影也是部文艺片,你是不是在向陈凯格导演叫板呢?”一个干练的记者提出一个比较尖锐但是话题性十足的问题。

  “呃,我并没有向陈凯格导演挑战的想法,我只是想要证明自己,我,周昊,不仅仅能拍好商业片,也能拍好文艺片。”尽管周昊没有明说,但是记者们从他的话语中可以听出周昊在暗暗的与陈凯格较力。

  …………

  第二天,各大报纸的的最重要的版块的内容都是与《入殓师》相关,其他艺人对《入殓师》的评价,观众的看法,影评人的观点,以及周昊的相关采访。

  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报纸《自由时报》上刊登了两篇关于《入殓师》的独家影评。

  第一篇来自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大师,著名导演侯孝先。侯孝先并没有与众多艺人一起来,而是偷偷的躲在影院的角落中仔细的观看了这个炙手可热的年轻人的作品。看完之后,侯孝先不禁生出自己老了的感慨,同时欣喜华语影坛后继有人啊。在收到《自由时报》的邀请后,侯孝先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的搞定了影评。

  当我从电影院回到家中的时候,突然从隔壁传来大提琴得到声音。大提琴厚重古典而优雅的旋律让我眼睛失去了焦距,瞬间我仿佛看到男主角正端坐在亡者身体前,细细为她其搽着口红,梳理着头发,恰似在原野中抚摸着琴弦般优雅而淡定。

  不得不佩服马有有大师的音乐,难怪看这部电影时,心头总是会漾起熟悉而亲切的感觉。旋律中弥漫着的淡淡的忧伤总是轻易触动了心弦,让人不觉已经潸然泪下。这种音乐与“入殓师”这部以东方文化中神秘禁忌却又最易让人感慨唏嘘的死亡为话题的影片题材的结合,无疑成就了一部催泪弹。我认识的好几个看过这部电影的女同事都说看这部电影时,哭了好几次,眼睛都肿了,我笑着说,真幸福。只有近距离接触过死亡,才能更透彻地了解生命,才能在剧中棺木合拢,亡者家人失声痛哭的那一刻感同身受。

  有人批评这部影片对“生死”的剖析不够有深度,其实倘若生死的道理若是一部电影就能讲明白的事情,又怎会引发古今中外无数哲人无穷尽的思考?在我看来,根本不必如此深究,而某种层面上讲,生命的真谛就在剧中老火化工人的话里:死,只是一扇门。生也是。我们穿越生之门,呱呱坠地,然后很多年后,我们就走了,轻轻掩上门,就像当初来的时候般简单。

  生命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当然,如果你是本杰明巴顿,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想剧中这一情节的寓意便在于此。我们也大可不必为生命的逝去悲痛欲绝。虽然有些生命的存在在这个世界显得格格不入,有些死亡的到来也让人猝不及防,但是当生命由存在突然化为虚无,人们也就慢慢释然了。入殓工作于死者毫无意义,或许只是给生者最后一次将厚重难言的情感释放出来的机会。而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入殓这个行业的改观。

  最后,男主角父亲手中滑落的那颗小石头让剧情变得饱满而圆润起来,导演的安排显得匠心独运,我本来猜测父亲最终的行李箱里都是二十几年来每年为男主角准备的小石头,但其实这一颗便足以展示出父亲对儿子执着却痛苦的思念与爱了。而且,这份爱也将延续下去。

  看起来,生命这场旅途还是很简单的。

  我们出生,我们爱这个世界,爱我们的父母孩子,朋友和陌生人。比如,你会送自己的孩子石子作为礼物,会笑着和澡堂的老板娘打招呼,会在思念父母的时候拉大提琴,当然可能有时候固执地以为你恨他们,其实那只是暂时的,爱才是永恒。也会有人爱着我们,因为他们会在我们睡着后为了我们失声痛哭,也可能会有人在我们的脸庞上印上很多唇印,哦对,还会给我穿上年轻时我心爱的服装,还可能会有一个年轻专注的入殓师为我们整理仪容擦拭遗体,送我们最后一程。

  然后,我们微笑着,没有了任何眷恋与遗憾,掩上门,轻轻离开。

  而另一篇影评的作者是台湾著名电影学者、影评家、剧作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电影评论人、电影制片人,金马奖评委会主席,人称“台湾电影教母”的焦雄萍。她在看过《入殓师》后,心生感慨,回家之后奋笔疾书,第二天一份热腾腾的影评出现在《自由时报》上。

  人们对死亡一直是讳莫极深的,尤其是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一直是很消极的,当然像入殓师这样一个为死人服务的职业也一直是被人们所唾弃的。我想起一个初中同学,曾经他就是在火葬场工作的,当时很多同学家长都以他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尊重生命和死亡的电影。主人公原是北京一家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他,在经历了四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后,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额债务。迫不得已,男主角回到了故乡,过起了清贫的日子。不久,在一则有着“年龄不限,高薪保,按实际劳动时间计费,旅行助理,NK代理商”等字眼的广告的误导下,不明真相的他成为了专门把死者送往安乐土的入殓师。

  从扮死者拍入殓指南DV开始,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者——一个去世两周已经腐烂的独居老太太。他的生活从人生顶端跌入悲惨低谷,每天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见饭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会想吐;更因为对妻子难以启齿,最初的他只能独自在痛苦中挣扎。但渐渐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认真的殡仪馆馆长的指导下,他慢慢喜欢上了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独特价值的。这样的“死亡仪式”,能够满足死者生前的心愿,也缓冲了生者对死者离去的悲痛,并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后一眼的“美丽”记忆——这,就是这份工作真正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部有着积极向上意义的电影,尽管没有谈到宗教,可同样让人感觉有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看着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并不可怕——那不是归去,而是启程。也许,入殓工作对于死者毫无意义,只是给生者将难以言出的情感释放出来的唯一机会。既然人们都觉得生如夏花一般绚烂,那死也理应像秋叶一样静美。所以,入殓仪式就是生者向死者表达的最终又最重的敬意,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这个行业的改观。

  整部影片的色调淡雅,忧郁,沉静,内敛——浅黄的草,银灰的树林,潺潺的流水,茫茫的雪山,带着典型的亚洲式的审美将情节和对白时而沉重、使人热泪盈眶;时而又轻松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衬托地淋漓尽致。在绝大多数电影中,死亡常常被表现为血腥和暴力的结果,只有这部片子,才能让人在认真地思考、感受死亡之余,还能从中得到生活的激励及对生命的敬畏,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而不仅仅是悲怆和痛苦。

  最后,我想引用片中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结尾:“使已经冰冷的遗体复生,授予其永恒之美。那是准确的,冷静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在最后的时候送别故人,静谧地,那一举一动都是如此的优美……”。

  ;


  (https://www.bxwxbar.com/book/18856/6458118.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