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重生之彼得大帝新传 > 第一百五十八章 华沙条约

第一百五十八章 华沙条约


  彼得.小本尼迪特.科斯恩特,各自代表自己的国家进行了一次商讨,如何处理波兰的问题。

  荷兰的本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已经决定了它与陆地权益的无缘,它又不像英国那样致力于搅乱欧洲,因此科斯恩特对波兰并没有多么大的兴趣,因为荷兰获得不了土地,也不在乎波兰人的那点儿财富。

  即便是荷兰获得了波兰的土地,荷兰政府也只会把它出售,因为荷兰本土尚在法国的威胁之下,根本不会在意波兰的土地,他们为数不多的军队还要替他们保卫和扩张偌大的殖民地。

  因此,科斯恩特只是要求了荷兰商人在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关税优惠政策,毕竟目前为止,荷兰对于战争的贡献几乎为零,科斯恩特也不好要求太多。相比于荷兰的让步,彼得和小本尼迪特的争论就激烈的多,两人在波兰立陶宛王国的下一任国王人选上,争执不休。

  彼得支持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前任国王扬·索别斯基,因为他拥有实力和经验,可以迅速地稳定波兰立陶宛王国,这样才能够尽快地与联军一方签订条约,履行条款,把利益尽快落实到位。

  但是小本尼迪特支持格丁尼亚公爵,认为扬·索别斯基屡次与联军作战,而且又有特兰西瓦尼亚的力量支持,也许会重新使得波兰立陶宛王国强大起来,对瑞典王国和沙皇俄国不利。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小本尼迪特没有说,那就是格丁尼亚公爵正是瑞典在波兰的利益代言人,格丁尼亚家族与瑞典王国历史渊源很是密切。

  最后在科斯恩特的调解下,彼得和小本尼迪特都做出来让步,因为这场击败波兰的战争中,俄国才是主力,瑞典军队只有四万人,所以俄国获得的利益更大。

  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国王暂时由扬·索别斯基担任,但是扬·索别斯基只是临时国王,扬·索别斯基复位以后的第三个月,波兰贵族议会有权选举新的国王,而且剥夺扬·索别斯基的投票权。当新国王选举出以后,自动罢免扬·索别斯基的国王头衔。

  扬·索别斯基担任临时国王的这一段时期,在波兰的历史上被称为“王位过渡期”,可以说是波兰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混乱时期。

  既然俄国和瑞典达成妥协,荷兰也是赞成意见,至于梅克伦堡和勃兰登堡,基本没什么发言权,因此可以说是最后决定。联军的最后意见自然也就体现在贵族议会中,现在的华沙实际上已经处在联军的控制之下,这些贵族自然不敢反抗。

  第二天,波兰贵族议会顺利无比,全票通过议案,扬·索别斯基重新担任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国王。

  得到俄国.瑞典.荷兰以及贵族议会的联名邀请,在克拉科夫休整的扬·索别斯基立刻率领几千军队赶赴华沙,几天以后,华沙城又一次举行了盛大的加冕仪式。

  重新当权的扬·索别斯基亲自参与谈判,数天的利益倾轧,威胁恐吓不断上演,最终达成协议,《华沙条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签订的。

  《华沙条约》其实就是俄瑞两国分割战利品的条约,除了荷兰得到了减免关税的特权,俄国和瑞典的商人同样得到了这方面的权益,同时波兰立陶宛王国必须向三国开放市场。

  除此之外,瑞典王国得到西拉脱维亚,获得了在西拉脱维亚之上的许多波罗的海港口,同时瑞典王国获得了东拉脱维亚的驻军权,军费则由瑞典王国自己承担。

  而作为主力并且策划什切青战役的沙皇俄国,则获得的更多。波兰王国割让波属乌克兰给予俄国,至此,获得了土属乌克兰和波属乌克兰的沙皇俄国,彻底统一乌克兰全境。另外,立陶宛王国则割让别斯罗斯给予沙皇俄国,并且,在俄国的支持下,波兰立陶宛王国放弃对普鲁士公国的宗主权,普鲁士公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别斯罗斯是立陶宛王国从基辅大公国夺取的土地,后世大致在白俄罗斯至基辅一带,居民大多是罗斯人,也就是后来演变的西斯拉夫人,属于斯拉夫裔。作为斯拉夫人建立起的沙皇俄国,彼得获取这块土地的理由也是正当的。

  至于为什么波兰王国割让波属乌克兰,立陶宛王国割让别斯罗斯,而不是波兰立陶宛王国割让波属乌克兰和别斯罗斯,就是因为这两块土地各自属于波兰和立陶宛。所谓的波兰立陶宛王国,全称应该是“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事实上这也是一个二元制王国,就与后世的奥匈帝国相似。同样的,波兰王国有自己的政府,而立陶宛王国也有自己的政府,所以领土的割让则必须分别由两国分开。

  当然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国王,首先是波兰王国的国王和立陶宛王国的国王,因此扬·索别斯基完全可以代表签字,虽然这很麻烦.但是这就是欧洲的国家概念,彼得也不得不尊重这种奇怪的观念。

  条约的主要部分则是领土和经济贸易的条款,除此之外也包括了战争中俘虏问题的处置。波兰立陶宛王国关押的勃兰登堡军队,则需要无偿归还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利,并且也要赔偿勃兰登堡一定的金钱物资。

  而关于联军俘虏的波兰军队,几万步兵可以采用赎金的方式赎回,但是波兰鹰翼骑兵则需要为沙皇俄国服务,所有士兵必须加入俄国国籍,波兰政府必须将他们的家人也迁至乌克兰地区,成为彼得的臣民。

  零零总总的事情一大堆,作为战胜国的俄国,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利益。而这些利益并不同于俄国战胜土耳其人获得的战利品,首先,彼得获得了一个完整的乌克兰,这已经对于俄国来说是非常重要,彼得之前击败哥萨克酋长国.获得的乌克兰只不过连完整的乌克兰的一半都不到,而这一半就已经对于俄国帮助甚大。而以农牧业为主的波兰,也已经把波属乌克兰发展的不错,至少有一定的农业基础,人口也很多,不像是哥萨克的那部分乌克兰,完全是未开发的原始状态。

  更加重要的是彼得获得了别斯罗斯,基本继承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基辅大公国,将立陶宛王国治下的斯拉夫人解放了出来,这在政治意义上更加地重大,如果彼得不是一个严格的专制君主,他甚至可以宣传自己是“解放者”。也正因为如此,彼得在俄国的声望更加上升一层楼,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比战胜土耳其来得更加地鼓舞人心。

  《华沙条约》的签订与实施,也标志着这样一个事实,瑞典王国和沙皇俄国的势力已经渗透到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内部,而损失了众多富庶领土的波兰立陶宛王国的衰退无可避免,东欧大地上将出现瑞典王国和沙皇俄国两强相争的局面。

  瑞典王国获得了拉脱维亚众多的出海口,有助于其扩大在欧洲本土的殖民地和掌控波罗的海,而俄国则获得的全部都是富庶繁荣的内陆地区,对于俄国的国力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


  (https://www.bxwxbar.com/book/18682/6871597.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