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重生之彼得大帝新传 > 第三十一章 谈判

第三十一章 谈判


  ??1677年5月17日。一波波的信使不断在俄军大营和土耳其苏丹宫廷之间来回奔波。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一切的军事胜利只是为了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好的筹码。彼得赢得了这次土耳其战争,因此他有权拿到他想要的东西,只不过是多是少的问题。这就需要土耳其的外交大臣的手腕了。

  像东方的纵横家,打了败仗,跑到对方大营,一番时事分析,一副我为你好的样子,结果一枚刀币都没出,还拿回了失地。再厉害一点的,直接签订盟约,找到一个强国做靠山。这样的出色的外交术毕竟只是少部分人具备的才能。

  而土耳其的外交大臣,很明显就是那种没什么本事,尸位素餐的家伙。彼得看到他那明显超过七十岁老头才能拥有的一头白发和满脸的皱纹就知道了。

  要知道外交官在谈判桌上谈判可是一个体力活。从本质上来讲,这跟在菜市场讨价还价没什么差别。只不过他们买卖的货物比较大,乃是关乎数百万人命运的。

  因此,外交家必须具备好的心理素质,脸皮够厚,喜怒不形于色,同时嗓门也最好大一些。身体也需要强壮高大一些。因为这样会无形之中形成对方的压力。

  因此四十岁的年龄,是担任外交官的合适人选。

  但是很明显,眼前的这两个人。一个连青春期都没到,充其量只是个少年的彼得。一个是已经半只脚已经踏进棺材的老头。他们一个都没有达到标准。

  但是好在彼得怎么说已经打过两场战争了,见过的死人也多如牛毛了。基本上心理素质没什么问题。况且他又是胜利者,也不需要承担什么心理压力。

  但是对面的土耳其外交大臣就很明显不是这样的。他在来之前就已经得到苏丹陛下的指示了,务必签订,让彼得撤军。因为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反对土耳其继续对抗彼得。因为土耳其已经打不起战争了。

  这位土耳其的前外交大臣,这次代表土耳其谈判的一方。在他来之前,但是土耳其苏丹并没有给他明确明确的谈判底线,或者说土耳其的大臣们还没有商量出谈判的底线。因此他的得到的权限很大,可以视情况决定是否签约。

  其实这也就是底线了。其言外之意就是,不管彼得的条件多么的残酷,都尽可能去争取。实在不行,如果条件能够承受的话,土耳其不会因此灭亡,苏丹的皇位还能稳固。那就签了吧。

  一国外交大臣与敌国谈判。在谈判之前居然没有得到政府明确给出的底线。这实在是很可笑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事情,在土耳其却发生了。追根究底,其实还是土耳其的大臣自私自利,争权夺利的结果。

  很明显,与彼得签订的这份条约,土耳其赔款割地的款项绝对会有,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而已。而在这样的一份注定要卖国求荣的条约上签字,不说会被土耳其的民众骂祖上三辈。签下自己名字的大臣,他的仕途基本也完了。这对于土耳其的大臣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事。

  因此这位前外交大臣,就这样被各怀心思的土耳其苏丹宫廷上上下下,推举了出来。其实他就是这次战争的替罪羔羊。

  看着这样一个年纪花甲的老人,还要奔波劳顿。彼得也是颇为同情他。毕竟他跟这次的战争实在没什么关系。已经快要去见他的真主安拉了,没想到晚节不保,还要来做这样的事情。

  但是彼得虽然同情,却绝不会手下留情。相反他会全力以赴。毕竟彼得代表的是沙皇俄国。况且这份条约,对彼得自己将来的计划和霸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实土耳其君臣也不想签订这样一份条约。但是没有办法,他们所遭遇的俄军统帅彼得一世。太狠太毒。仅仅是一场正面会战,就把他们集合全国力量,凑出来的四十万大军打得只剩这么点人了。太狠,太快。跟以往一场数万人的战役就要打十天半月的战争节奏相比。俄军的战争速度确实让他们难以承受。

  原本他们对战争节奏的概念,就仿佛一曲婉转悠扬的钢琴曲。可是和彼得的一战,让他们体味到了一场激情澎湃的摇滚乐。说实话,他们的承受能力也已经到极限了。

  其实这也和刺刀的出现以及火炮的新运用有很大的关系。前者使得部队的战斗力加强,也就是杀人的速度快了。后者使得部队的崩溃速度快了,也就是成建制的部队被消灭的速度加快了。

  因此,这次土耳其人明显没有做好准备的战争。就这样失败了,落幕了。

  此时的欧洲诸国,恐怕还没有了解到具体信息。不过相信他们也会对彼得如何在短短一天之内,就赢得战争的胜利很有兴趣。而只要他们了解了这场战役的前前后后。那么刺刀,火炮,必然会流行起来。同时大规模的常备军,也就必然兴起。

  这不是你没钱组建常备军就可以不组建的。毕竟彼得的俄军已经在土耳其库巴地区展现了常备军的威力。况且,对于只是经过简单训练的征召军来说,和大炮配合作战,也就是所谓的步炮协同,很明显是高难度动作。而且玩刺刀,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这也是很考验勇气和拼刺刀技术的。

  彼得对着土耳其的代表直接说道:“我要亚速港,及港口周边土耳其二十个省。七百万土耳其金币。”

  对面的土耳其外交大臣,二话没说,立刻晕倒在谈判桌下。土军的谈判使团人员,在混乱中把他搬走救治去了。

  彼得摸了摸鼻子,有些尴尬,这次的谈判,看来会很艰巨啊。

  土耳其的一个省,基本是一个人口过万的城市加上它的周边地区。而七百万的土耳其金币,明显也是狮子大开口。彼得今年在俄国横征暴敛,他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堪堪达到六百万卢布而已。

  Ps;这里的土耳其金币和卢布,姑且就1:1吧。另外不知道为什么,我在码字的时候,电脑自动关机了。然后快打好了,还没有来得及上传,所以又重新打了一遍。下次一定在word上打了。感谢读者的支持!看在我打了两遍的份上,给一点票票吧!

  ;


  (https://www.bxwxbar.com/book/18682/6871469.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