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高铁首席专家 > 第二二七章 教育基地

第二二七章 教育基地


  拖了一段时间,不能再等了,武文杰只好去找厂长,说说自己的想法。


  “无息贷款买私家车?”厂长显然对武文杰的主意没有思想准备。


  武文杰一五一十讲了他考虑的原委。


  对于这些年轻职工来说,买辆车的负担还不轻,而养车还会有更多的支出。


  如果他们能住在厂区周边,至少眼下不用着急购车,这一大笔费用当下暂时就不必考虑了。


  但如果要住在离厂区较远的地方,以他们的工作性质,没有比私家车更合适的交通方式了。


  一旦工厂能帮他们考虑解决购车问题,这一系列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从留住这些业务骨干的角度说,厂长您提供的购车无息货款,就是牵住他们的风筝线。不用急,慢慢还,反正也没利息,早还晚还不打紧。他上下班方便,时间灵活,又有开私家车的体面,何乐而不为?您的贷款是头一根线,我们中心还有第二根线呢。我可以给他们提供交通补贴,也就是油费,日常用车的成本几乎为零,您说他们的感觉会如何?”


  一番思考之后,厂长和班子都认为方案可行。


  一征求那帮年轻人的意见,也获得了满堂喝彩,大伙觉得这可太好玩了。


  毕竟,他们这个年龄,能够轻轻松松开上私家车的,还并不多见。


  工厂的这个政策,一下子把他们的消费水平提前了十年。


  远算什么?每天早晚小两口上下班纵穿市区,能看到多少美景和奇观呀!


  住在厂区,近归近,着实憋闷。


  武文杰为小年轻们张罗房事车事,这些日子忙得不亦乐乎。


  丁娟娟全力支持之余,也不免有些惆怅。


  眼下,工厂似乎没有大房子计划了,远处的近处的,都是各种“两室一厅”。


  一般独生子女家庭,住这种房型什么毛病也没有。


  但在武文杰家,这就是个问题。


  另外,岳父母快要退休了,几次说起退休后想过来跟外孙外孙女住一段时间,丁娟娟不敢接茬。


  武文杰的父母也曾说想过来看病的事,武文杰同样感到难为情。


  听武文杰说起用“风筝线”牵住那些业务骨干,厂长点头赞许之余,心里也在默叨:“嘿嘿,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武文杰没有想到,在厂长这只“黄雀”眼里,自己其实是只“螳螂”呢。


  这又从何说起呢?


  武文杰一门心思为他的员工谋利益,为工厂领导分忧,而稳住武文杰这批高级技术骨干,切实为他们分忧解难,让他们在工厂的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直是工厂最高层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


  “人家不提自己的利益诉求,那是人家的觉悟所在,但作为组织,作为企业管理者,工厂必须给予他们充分的激励,这个激励,既包括精神激励,也包括物质激励。”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工厂买下的那块地。


  平坦的那部分盖起了解困楼,群众无不欢呼雀跃。


  剩下的一片是烂坡地,几乎没人能想出它还能干什么用。


  已经有好几家单位找过工厂,希望借用这块坡地堆放建筑垃圾或生活垃圾。


  工厂当然不会答应。


  边上是簇新的解困楼,你弄成垃圾场,这不找骂嘛,不,简直是找打。


  什么叫化腐朽为神奇?


  大家马上就会在这里看到。


  你们可以猜一下,工厂用这片坡地做了什么?


  工厂杰出贡献者别墅区。


  需要符合的条件自然很高很高,够那根线的人自然也是极其有限的,但绝对货真价实,标准是硬碰硬的。


  咱们认识的人里面,车轴高居榜首,武文杰也榜上有名。


  工厂特别规定,这既是待遇,也是荣誉,不许拒受,不得转让。


  不过,车轴老人却是个例外。


  他过去获奖太多,可因为家里地方小,大多数都由厂工会专门辟出地方放他的那些荣誉。


  现在突然有了那么大的房子,老人提议,两层的小楼他和老伴只用下边一部分,其余的空间,都用来摆放他一生中获得的那些奖品奖状奖章奖杯奖牌,还有大大小小各种有纪念意义和文物价值的实物。


  厂工会和宣传部出面,按老爷子的意图,又增加了一些牌匾展板和装饰,把老人的家打造成了一个传统教育基地。


  以至于后来每当车辆和车车相约去探望父母时,用的都是“暗语”。


  “嘿,哥,咱该去教育基地了。”


  “妹子,你有好久没去接受传统教育了吧。”


  虽是玩笑话,兄妹二人对于父母的决定,都是一百个支持。


  过去在老房子住时,老头儿老太太,加上年迈的小黄,这老三位成天面面相觑。


  车车和车辆都忙,很难经常过来,家里难免清冷。


  现在可好了,家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老两口本来就好热闹,这回有了这个教育基地,可是美了。


  但事情总是难以十全十美。


  老得不成样子的小黄,在搬进新家后的没多久,无疾而终。


  这让车家悲伤了好几天。


  车轴和老伴为此都险些病倒。


  老人没有精力再养狗了,但这个缺憾,让武文杰给补上了。


  车轴家与武文杰的新家紧挨着。


  家里有了院子,尽管不算特别大,但远比住在楼房要舒服得多。


  武文杰动了心思想养条狗,说给丁娟娟的理由是看家护院。


  但丁娟娟懒得戳穿他。这个几辈人传承下来的工厂小区,几万人在这里工作生活,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可能夸张了,但社区之平安无忧是无庸置疑的。


  丁娟娟其实知道,武文杰内心有对狗的特殊感情,有数的几次跟丁娟娟说起他小时候养过的那只狗,他都落了泪。


  既然家里现在有条件了,满足一下丈夫的心愿,并不是件难事。


  武文杰挑选的狗,像当年的大黄,也像刚刚离世的小黄,他给这条狗取名叫做“阿黄”。


  车轴老人自己不再养狗了,没事的时候,他会在自己家的院子里,隔着篱笆,不错眼珠地看着在武文杰家院子玩耍的阿黄。


  见得多了,彼此也熟了,老人还会招呼阿黄凑过来,把自家好吃的东西,通过篱笆递给阿黄吃。


  武文松回来探望兄嫂和小侄们,被他们的新房吓到了。


  (https://www.bxwxbar.com/book/171509/9351112.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