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小城女律师 > 第二百七十一章 拜年(一)

第二百七十一章 拜年(一)


  初一早上,黄家人7点多就都起来了。


  整个黄家,除了黄志新和俞美清夫妻,还有几个小孩子都穿上新衣服,其他人都没有换上,商洛宇和黄一曦更是一人一套薄卫衣套装,休闲舒适。回想起以前过年时一人一套新衣服,一个新年就象民间衣服展览不由得失笑


  黄家大家初一的早餐是鸡蛋红菇面线,面线是手工的咸面线,很细,昨晚12点的时候开正时已经捞过,早上起来时只需要将剥壳的水煮鸡蛋和冷水一起,水开后放入炸醋肉、炸排骨、炸芋头,丸子,放入洗浸过的红菇,最后再放面线弄散,放点芹菜就行。


  这碗红菇鸡蛋面线是要先端给黄志新、俞美清夫妻吃的。端给他们吃的时候,所有的晚辈按照顺序都上前拜年,所有未婚的孙辈和太孙辈无一例外都得了一个红包,商洛宇也不例外。


  羊毛其实出在羊身上,过年前,黄一曦已经给爷爷奶奶和妈妈一个人一个大红包,黄一鸣他们也不例外。


  收了一个红包后,商洛宇还有点羞赫,尤其是黄志新说了一句,“希望明年你加入给红包的行列。”


  他更是笑得嘴巴快咧到耳朵后面了。


  黄家的规矩,未婚的一律得红包,结婚后一律没红包,得给红包。


  老爷子这是暗示他在明年过年前结婚呢。


  黄一曦看不得他那傻样,无语地翻了翻白眼。


  “给你,今年你拿双倍红包。”商洛宇讨好她。


  却被黄向东和黄向兰几个嘲笑了一番。


  小时候长辈给的一般都是做个形式,过完了元宵后又收回去啦。


  现在就算是农村,长辈们都是给小孩零花的不会收回去,毕竟富裕了些不在乎那点钱。


  其实现在小孩子精得很,大人想收也收不了。


  而眼前这个没出息的大男人竟然要主动上缴,看来是长个没长胆呀。


  被嘲笑的黄一曦把红包往他怀里一扔。


  “我不要红包,太俗气了。”


  哄小孩子呢,她今年是三十岁,不,是三十一岁了,不是商三岁。


  “不要红包,那这个呢?”


  商洛宇从口袋拿出一个更大的红色锦包,小心地解开,打开白色的锦布。


  一手漂亮的手串出现在众人眼前。


  这条手串一看就不是凡品。


  两只纯金的貔貅,是,黄一曦定睛一看,竟然不是招财的貔貅,而卡通的独角兽,浑圆卡哇伊。


  真的很可爱。


  还有两粒猫眼石大的翡翠圆珠,接下去又是两粒红宝石。


  这六粒之间,用两粒的猴头核桃圆珠隔开,这些核桃已经盘玩过,紫红油亮,晶莹剔透。


  “这是我自己动手做的,也是我盘过的。”商洛宇低声地说,“这平安串你带上后,能驱邪避恶,、祛灾辟邪。”


  在厨房里折腾了一个月,商洛宇发现自己在做菜上没有天份,便开始琢磨用什么方法讨黄一曦开心。


  看到朋友们把玩手串后他动了心,如果自己设计,盘玩的手串带在黄一曦手里,那岂不得时时能提醒她想起他。


  睹物思人。


  之所以选择核桃,来自核桃带个桃字,而心是桃形,所以核桃代表他的心。


  可他不想象一般人直接串了18粒核桃,哪怕这些小如小拇指的核桃价值不菲。


  其他人的手串用的是貔貅,而他特意定制了独角兽。


  “这手串真漂亮,造型也很特殊。”黄一曦连连赞叹。


  “金玉满堂红,五福临门来。”商洛宇珍惜地抚摸了一下,为了尽快上浆,这大半年来,他每个晚上都盘了几个小时。


  “我给你带上。”


  黄一曦想拒绝,却说不出来。


  她不是一个喜欢首饰的人。


  这么多年来,别的女孩子身上都有一两件首饰,或项链、或手镯手串,或脚链,实在不济的,也有耳钉什么的。


  唯独她干干净净,就连手指甲也修得特别短。


  可是这一件,憨态可掬的独角兽,透亮的玉,红宝石,盘玩得很好看的核桃,这四种不同材质的东西串在一起,竟然分外的和谐美丽。


  更重要的这条手串上饱含的心意。


  黄一曦慢慢地伸出手,被商洛宇握在手里,这一下,好象把自己交到他手上。


  “我的小姑娘,我愿意永远陪伴在你身边,愿你一生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


  小声地说完祝愿,商洛宇放开前恋恋不舍地在黄一曦手背吻了一下,黄一曦的手有肉窝,又香又绵。那一下,比刚出炉的蛋糕还绵软,又有沁人心脾的香。


  原来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是如此的心醉,把一个严谨的法律人士,变成了浪漫的诗人。


  黄一曦呆呆地看着他,刚才他一手拉着她的手,另一手从指尖把手串带上,整只手掌覆盖在她手上,掌心是暖的,她的心仿佛也被烫过一般,暖暖的,痒痒的。


  一刹那,仿佛春花开放。


  几声低笑唤醒两个痴人儿,“走吧,要去拜年了。”


  除了镇宅之宝的两位老人和负责接待的黄一雷夫妻,其他人吃完早餐,一大早就出门,给村里的亲朋邻居拜年。


  黄家村拜年的风俗和其他地方有点不同,要给比自己家辈份大的长辈送鸡蛋面线。


  所以家里人一般分两拨,一拨去送面线,一波跟随大流走。


  不过黄志新和俞美清是村里最大辈份的长辈,所以黄一曦家都不用给人送面线,凑在一起拜年。


  平常黄一曦回村几乎不去村里人家,就是吴美丽有时托她送东西回来,也只是站在她家门口,甚至也很少出来走动。


  她实在不习惯那些三姑六婆审视的目光。


  过年除外。


  村里人拜年很热情,进去要“甜”一下,黄一曦也不客气,专挑寸枣和森仁土豆,好多年没吃了。


  在白水州,土豆不是叫马铃薯,而是花生。


  黄一曦觉得这个称呼是对的。花生嘛,可不就是土里的豆子。


  村头到村尾,进一家后又有人跟着出来,队伍越来越长。


  不和黄一曦逛一圈,还不知道她在村里辈份这么高。


  年纪象林舒芳那样大的,已经有几十个人叫她姑婆了。


  小青年和辈份更低的,则叫她老姑婆。


  很多人其实黄一曦都不认识,十六年来,一年就初一见一次面,一次见那么多人,哪里记得。


  .com。妙书屋.com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https://www.bxwxbar.com/book/171335/7803732.html)


1秒记住笔下文学:www.bxwxbar.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bxwxbar.com